「近世儒學與社會研究工作坊」第一次討論會紀要

 
講題: 對楊儒賓「太初存有論」的幾點反思
明清家政論的發展與實踐
報告人: 李宗達博士(國立臺灣大學中文研究所)
周敘琪教授(銘傳大學通識中心)
召集人: 呂妙芬教授(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時間: 2019 年 2 月 16 日(六)下午 2:00 至 7:30
地點: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一樓會議室
撰寫人: 丘文豪(國立臺灣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生)
 
「近世儒學與社會研究工作坊」第一次討論會紀要
 

  2019 年「近世儒學與社會工作坊」第一次討論會於 2 月 16 日(六)假中研院近史所會議室舉行。本次會議有二名報告人報告,共九人出席。

  首先,李宗達博士指出,楊儒賓《五行原論:先秦思想的太初存有論》一書受伊利亞德 (Mircea Eliade, 1907-1986) 宗教學概念「太初存有論」(Archaic Ontology) 啟發,並用以討論先秦文獻。本文從《五行原論》如何借鑒伊利亞德學說入手,討論理論轉介過程中所起的變化。

  李博士認為就學術誕生脈絡而言,伊利亞德等歐洲宗教、人類學者的研究對象為二十世紀仍存在的原始部落,並吸收大量田野調查、民族誌中針對具體、有明確範圍的民族群體之研究成果。楊儒賓教授則假設了一個具有整體性的華夏文明,透過充滿文學想像的古代文獻詮釋其生活和思維模式。就研究方法而言,伊利亞德整合「形態學」與「本體論」的策略帶來一定的批判,但楊教授則在本體論上走得更遠,失去形態學「清晰描述」宗教現象的特色,而更關心五行的哲學本體論意義。最後,李博士指出十九世紀以來之宗教學者的許多觀念已被修正,如延續伊利亞德等人對瑪納 (mana) 的認識,進一步與中國之「氣」進行類比的合理性也不穩固。

  發表結束後,與會學者多對本文之性質提出討論,建議李博士或可加入其他使用伊利亞德學說的先秦思想研究,或是擴大與其相關之中西哲學比較的研究一併討論,以進行更具普遍意義的研究方法、議題的討論。若將本文作為一書評,則可以介紹楊儒賓教授及其著作,如楊氏一貫著重哲學、本體的研究路線,以及近年來關注本體、身體、形上學的研究脈絡,並可釐清本書在中國五行、先秦思想的研究中的突破與新意。

  接著,周敘琪教授發表其專書的〈緒論〉,主要說明其關注的問題意識與研究架構。周教授指出,在明中晚期特殊的社會背景下,「家政」出現與宋元時期重視「居家制用」、「以治生為俗累」的觀點處於對立面的新觀念。不同於「家禮」、「家訓」、「女教」強調家庭倫理與秩序,「家政」新論強調治生產業,並具有男性管家、注重財富累積和貧富觀念轉變的歷史意義。周教授注意到,明中晚期出現一批主張在家庭經濟基礎上盡人倫之職的家政書,並試圖回答此種新的家政觀念如何形成並被認知。周教授將「家政」視為「home economics」,強調明清家政書中治生產業的重要性,並透過過去多被作為明清農業經濟史材料的家政書,就其成書目的、意義與流通、傳布,探討家政知識生產的脈絡。

  發表結束後,與會學者首先對本文提出的章節架構進行討論,並建議周教授可以在章節介紹中強調家政新論之「新」,也可考慮以家政通史的時間軸,強調明清之「新」。對於本文的論述主軸,有學者建議,若是以一批書為主要的討論對象,則要強調知識流通、形態、系統的改變,以及知識生產的脈絡。至於將新論述、新理論與個案聯繫討論社會實踐,則較難進行討論。

將本篇文章推薦到 推薦到Facebook 推薦到Plurk 推薦到Twi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