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drew F. Jones, Developmental Fairy Tales: Evolutionary Thinking and Modern Chinese Culture (Cambridge, Mass., London: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11) 書摘分享

 
時間: 2012 年 4 月 18 日
撰寫人: 孫中曾(中國文化大學博士)
與會者: 呂妙芬、連玲玲、沙培德、陳耀煌、孫中曾、賴毓芝、林志宏、瞿惠遠
 
Andrew F. Jones, Developmental Fairy Tales: Evolutionary Thinking and Modern Chinese Culture (Cambridge, Mass., London: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11) 書摘分享
 

Andrew F. Jones, Developmental Fairy Tales: Evolutionary Thinking and Modern Chinese Culture (Cambridge, Mass., London: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11)

 

本書關注進化論思想在中國的發展,主要研究十九世紀末到二十世紀初之間,「進步」這個概念在中國小說及其他媒體與文本──教科書、電影、科學雜誌、報紙等──中的表現。作者並不是要具體地討論當時中國經濟、教育、健康等方面的進步情形,而是要分析有關「進步」的概念、認知和敍述如何在中國成形,以及當時人們如何看待快速的歷史變遷。

進化論思想於十九世紀末進入中國,隨著二十世紀印刷媒體的革新,在多種文化媒介的傳播下,進入各個領域,也影響了政治體制、軍事技術、歷史書寫與敍事模式。有別於其他許多討論中國現代性的著作慣以「現代性」(modernity)作為詮釋的框架,本書作者希望進一步說明現代性的產生,他認為研究「進步思想」逐漸在中國成形的過程,可幫助我們有更深入的了解。

達爾文的進化理論中,沒有給神或人之意識或自主性留下空間,人的能動性(human agency)和進化與否並無關係。但是拉馬克的「用進退廢」說,讓後天的學習在演化的過程裡扮演重要的角色,斯賓塞的社會演化論也容許自我意識改良的觀念,此皆加強了人在歷史變化中所能發揮的作用。如果社會由原始向文明發展是進化的明確方向,那麼發展如何開始?由誰開始?十九世紀的發展理論認為必須由菁英(文明者)來策動這樣的發展,這種想法亦支持了帝國主義的行動。此思想進入中國之後,中國的知識菁英也經常賦予自己類似的責任,即啓蒙者的角色,這類問題在魯迅等人的小說裡有鮮明的表達。

本書共五章。第一章〈敍事的鐵屋:魯迅與晚清進化型歷險小說〉主要分析吳趼人的《新石頭記》和魯迅《吶喊》中的鐵屋意象,除了說明《新石頭記》的情節、指出書中充滿英國維多利亞時代的物品和賈寶玉作為現代改革者的形象外,作者也論及《新石頭記》與儒勒‧凡爾納(Jules Verne)的《海底兩萬里》(Twenty Thousand Leagues under the Sea)、愛德華‧貝拉米(Edward Bellamy)《回顧:2000-1887》(Looking Backward:2000-1887)之間的相似性,並說明這些英美小說譯入中國的情形。藉由比較小說中「文明境界」與西方秩序之異同與敍述邏輯的發展,作者認為吳趼人雖欲建構一個演化原則之外的歷史,卻並未成功。另外,作者也強調魯迅小說與當時傳入中國的英美小說,以及晚清上海中西混合印刷文化下的文化傳播之間的密切關係,指出魯迅「鐵屋」在英美小說中的類似主題。而無論吳趼人或魯迅,他們的作品都反映了對於人的作為(human agency)與進化能否成功的困惑。

第二章從分析魯迅《孤獨者》的故事開始,指出經由進化的敍事,顯示進化邏輯中的冷酷,並演繹中國知識分子面臨改變時,努力之後的徒勞。作者特別說明魯迅在日本接觸到當時相當前衛的演化論,也說明在1920年代,一些進化思想已流傳於大眾讀物中,時間甚至比生物學門的正確成立更早,內容和觀念也未必與生物學家的看法相同。作者並從當時出版的教科書、兒童讀物等,說明進化思想的表現。由本章可知進化思想是藉著二十世紀各種出版物和媒體,包括報紙、大眾期刊、教科書、電影、廣播、留聲機唱片的承載,透過與本土語彙、觀念的交織而逐漸流傳及發展。

  第三章說明民國時期「兒童」如何成為歷史的焦點。作者自三十年代黃翼所撰的《兒童繪畫的心理》切入,分析書中有關兒童繪畫的概念,探討兒童畫作裡不經意帶出的具體歷史性內容。從魯迅的「救救孩子」到周作人的「發現兒童」,作者認為其共同的目的就是要「造就新青年」。如果「發現人」是五四啟蒙主義的核心,那麼「造就新青年」便是五四啟蒙主義核心中的核心。

  第四章以圖象和電影媒介為主,討論《時代漫畫》中兩幅對比的圖片,並分析電影《小玩意兒》的內容。《時代漫畫》刊登了廣受歡迎的小孩玩具和真實災區中的小孩兩張圖片,作者指出這種小孩與商品(玩具)並列對比的意象,事實上常關乎國家發展的更大語境和意涵。電影《小玩意兒》便是以玩具工廠和養育孩子成人的關係為線索,展現本土手工玩具與外來機器製造玩具的競爭。作者透過電影劇情的分析,論述國貨運動、玩具商品競爭與歷史發展的命定,突顯了中國與外國、國貨與洋貨、手工與機器製造之間的競爭關係,以及資本主義的問題。

  第五章由魯迅和愛羅先珂(Yasilii Eroshenko)的交往與翻譯其作品談起,主要分析愛羅先珂的小說《狹的籠》,詮釋作品中透露的對進化思想的悲觀看法,以及對現代性的批判。《狹的籠》描述一隻從夢中醒來的老虎,發現籠門未鎖而跑回印度原始森林中,繼而天真地認為所有被囚者都能得到解放。老虎想援救被迫自焚殉夫的美麗印度女子,但正要行動時,突然出現的英國兵使牠無法如願;老虎醒來,才發現自己仍在狹籠之中。作者將這則童話視為書寫身處殖民地與半殖民地的知識分子的困境的寓言。知識分子要論述文明啟蒙與解放,正如老虎困於狹籠一般,這種意欲進步又無法掙脫束縛的主題,不僅是本書各章的重點,也反映了中國現代知識分子的處境。

將本篇文章推薦到 推薦到Facebook 推薦到Plurk 推薦到Twi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