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獻、經典、寺院:明清宗教文化的再省思」第三次讀書會紀要

 
講題: 21 世紀在日中國道教與佛教文學研究綜述
主講人: 千賀由佳女士(日本東京大學人文社會系研究科博士生)
主持人: 廖肇亨教授(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研究員)
召集人: 廖肇亨教授(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研究員)
時間: 2017 年 3 月 10 日(五)下午 2:00 至 4:00
地點: 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 二樓會議室
撰寫人: 賴霈澄(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生)
 
「文獻、經典、寺院:明清宗教文化的再省思」第三次讀書會紀要
 

  「文獻、經典、寺院:明清宗教文化的再省思」2017 年第三次讀書會邀請日本東京大學人文社會系研究科博士生千賀由佳女士以「21 世紀在日中國道教與佛教文學研究綜述」為題,進行專題演講。主持人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研究員廖肇亨教授表示,千賀女士的專業是民間宗教與小說之關係。去年因與武漢大學吳光正教授開會,因緣際會下談及希望讓一個年輕人來做關於日本道教、佛教研究史的回顧,因為嚴格的學術紀律與規範就是從學術回顧開始。於是就請千賀女士來進行此項研究,並在會議上報告。此次演講雖然是以道教文學、佛教文學為主,但對歷史、宗教等研究皆有所助益。

  千賀女士說明這次報告是以去年至武漢大學發表的內容為基礎,回日本後又增補了一些材料,本場演講以文類為分類標準,逐一介紹詩文、小說、戲曲等研究,並以二十一世紀以後的新研究為主。大抵而論,她認為宗教研究跨領域的趨勢已然成形,如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所編《三教交涉論叢》以及《三教交涉論叢續編》二書 (收集 2000 年 4 月到 2010 年 3 月的研究成果),其中討論的時代、題目遍及經典、文獻、思想以及文學的研究,亦有直接以三教交涉為主題的論文。千賀女士表示,在當下的學術發展氛圍中,以跨學科的研究路徑取得新的視野已不可或缺。

  本次報告千賀女士以小川陽一〈中國小説中的道教——特別關於續金瓶梅與太上感應篇〉一文所附之〈道教關係中國文學研究文獻目錄〉為基礎,又參考了吳真〈近二十年日本道教文學研究綜述〉,以及荒見泰史、桂弘〈日本中國佛教文學研究敘述〉這兩篇文章,以下依文類簡介之。

  詩文方面,唐代之前的研究對象圍繞在阮籍、嵇康、陶淵明與謝靈運,如:小川環樹對仙鄉故事的再探討、三浦國雄介紹朝鮮王朝朝廷畫工所繪之〈夢遊桃花源圖〉,其中表現的意象與《真誥》的洞天觀念有神似之處。至於陶淵明〈讀山海經〉詩,興膳宏特別關注其中西王母的形象,指出其從〈穆天子傳〉受到的影響,並利用後世的圖像資料考察作品成立的背景。唐代研究幾乎集中於李白,立題多含有「思想」、「隱遁」、「抒情」等比較抽象的概念,也關注詩人跟道士的交流,或討論詩中出現的道教詞彙,其中茅山派(即上清派)占有重要的位置。而砂山稔《唐代の文人と道教》與《宋代の文人と道教》分別就唐代與宋代文人與道士的關係做了詳盡的研究。

  此外,佛教方面,白居易的研究及以皎然為代表的詩僧研究是主要焦點之一。如:蘇明明介紹詩僧與文人社會的交流和茶禪一味的詩境;傍島史奈從唐詩中出現的六朝僧形象,分析唐代詩僧將詩作與佛道兩立的信念。廖肇亨教授則關注明末清初時期佛教對中國詩學的影響,其中透過對「情」的重視、佛教的隆盛等社會趨勢分析,探討當時所謂「以禪喻詩」思潮的來源與發展,全面地討論文人將禪學納入詩論的具體情況。又如小川隆精讀《祖堂集》、《碧巖錄》等語錄,從每一則文章中檢討其所表現的思想,重新解釋唐宋時期禪門思想的演變。

  小説方面,文言小說主要集中於《搜神記》,如:河野貴美子比較《搜神記》與歷代史書《五行志》重複的內容,追尋從歷史記錄到志怪的展開。對於佛教志怪,佐野誠子亦有佳作,通過志怪與僧傳內容的比較,檢討其採錄故事的標準;又如屋敷信晴研究唐代小說中上元夫人形象,認為作者對神仙世界的憧憬包含一種現實逃避的態度。白話小說方面,利用日用類書與善書的手法日益盛行,關注小說中宗教要素或宗教人物的研究亦逐漸增加,如:太田辰夫對《西遊記》的成立過程、磯部彰對唐三藏的歷代繪畫研究等。近年來《封神演義》研究亦特別盛行,尤其跟民間信仰的關聯形成一個熱門研究,如:山下一夫一直以來關注其中神仙形象的題材與其改變。酒井忠夫曾經介紹宋、元、明代的諸多日用類書並考察其意義,其後小川陽一關注日用類書的記述反映到小說裡面的各個情節之處,如《金瓶梅》中出現的酒令、相法、八字、剋擇等,指出類書材料對明清小說研究具有極大的參考性。

  談及戲曲方面,千賀女士表示「曲」的領域包含元明雜劇、地方戲曲、道情與寶卷等,如:小南一郎探討目連傳承的形成與發展,其視角亦觸及相關儀式,如盂蘭盆會起源與《佛說盂蘭盆經》之形成,以檢討中國盂蘭盆儀式、行事之具體情形,及背後中國特有的祖先靈魂觀念。荒見泰史特別關注變文的形式;中缽雅量討論敦煌出土文獻中的禪宗南、北宗要義;橘千早通過講經文中韻文部分的形式分析,推論實際的表演中其韻文如何被歌誦,並指出其與佛教音樂的關聯。

  近年出現的寶卷研究最引人注目的,是通過田野調查探詢現今留存的宗教祭祀功能。大塚秀高認為《先天元始土地寶卷》是世德堂本《西遊記》之前,表現「大鬧天宮」情節原初樣態的文本。此外,田仲一成《中國祭祀演劇研究》曾指出演劇與祭祀的密切關係,探討其發生原理,並針對宗族祭祀、鄉村祭祀與演劇,以及巫系演劇(特別是儺戲)等有開創性的研究成果。另外,有些研究關注血湖地獄與女性論點,如:前川亨指出《血盆經》信仰在血死禁忌與女性禁忌的交叉點上成立,此信仰可說同時反映著出產的不淨性與母親的神聖性;野村伸一亦觸及陳靖姑、媽祖等女神崇拜與藝能的關係,以更廣闊的視角研究該地域的祭祀藝能。

  透過上列所舉的研究概況,千賀女士認為或可歸納出以下幾個發展傾向。第一,將道教文獻納入探討範圍的趨勢日漸明顯,諸如探討詩詞和文言小說與《真誥》之間的關係,又或者將白話小說與《道法會元》一同探討等等。其次,如澤田瑞穗等人利用筆記、地志、寶卷等周邊的資料,挖掘文學、信仰、習俗中道教或道教周邊的意涵。第三,田野調查的研究成果積累豐碩,通過對宣卷、地方戲劇、儺戲、木偶戲等各種藝術文化的考察,我們可以理解藝能的世代傳承中,亦承載並留存了一定的宗教意義,顯示文學與宗教之間基本且深刻的關係。

  演講結束後,主持人廖肇亨教授說明,這次報告對定期回顧學術進展很有幫助,雖然因為報告者的背景關係,道教方面的資料多於佛教,但詩文、戲曲、小說皆為不同文類,隔一個文類如隔行,能做到這個地步已是難能可貴。與會的築波大學松本浩一教授表示,宗教研究領域廣泛,研究方法多樣,例如:思想、修行、儀式、修行者個人的境界等,故雖廣稱宗教文學,但對象究竟是哪一個宗教面向仍需細分。民間的信眾參與法事所感之宗教經驗,與道教、佛教修行者個人的精進差別甚大,難以一起討論。千賀女士回應,題目確實有些廣泛,當初是基於研究回顧的心情廣納各種與佛、道相關的研究,並用文學的文體分類。松本教授亦提及用宗教學中不同領域分類是個很好的提示,可以考慮。

將本篇文章推薦到 推薦到Facebook 推薦到Plurk 推薦到Twi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