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檔案讀書會」第八次讀書會紀要

 
講題: 清代科布多的商號
報告人: 賴惠敏教授(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
召集人: 賴惠敏教授(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
邱仲麟教授(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研究員)
時間: 2016 年 8 月 26 日(五)下午 2:00 至 4:00
地點: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檔案館中型會議室
撰寫人: 謝仁晏(國立臺灣大學歷史系博士生)
 
「中西檔案讀書會」第八次讀書會紀要
 

  本次讀書會由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賴惠敏教授分享近期研究成果,題目為「清代科布多的商號」。內容摘要如下:

  賴教授指出,她在研究「蒙古環狀貿易路線」時注意到科布多,這條路線是由張家口、歸化走到蒙古,貿易內容是以磚茶和日常用品換取蒙古的牲畜和毛皮。賴教授以一宗道光年間討論磚茶貿易檔案,說明張家口雖是經營中俄貿易,但也販售磚茶,由庫倫運到烏里雅蘇臺和科布多,做為去新疆採購糧食的「貨幣」。歸化城的商人亦領部票到烏蘇里雅台與科布多,清朝考慮運輸成本,所以輸出的磚茶多用來採購新疆古城的糧食。這條貿易路線與新疆貿易的西商並不衝突。

  賴教授根據滿文檔案記載,乾隆二十七年 (1762) 修建科布多城,在城南建買賣城,且設置官房。《硃批奏摺財政類》統計科布多官房園租的收入,可知自乾隆年間建城以來,到同治朝回亂以前,收入穩定,但回亂之後,收入劇降,明顯能看出城市發展與政治情勢的連結。有趣的是,從近史所所藏檔案,民元以後,科布多城又有所復甦,買賣城有五十七家商號。

  從民國年間的科布多檔案以及買賣城地圖來看,城內之商人分成兩幫,即「京莊」與「西口莊」;前者是來自北京與直隸地區,而後者則是山西地區的商人。京莊商人的商鋪面積小,經營高級絲綢,以及小巧高價之商品:煙具和日用瓷器碗碟,並提供蒙古人所需要的鐵器、馬鞍。科布多至北京路程需百日以上,官兵出差到北京送唐努烏梁海的貢貂、菓丹等,並領回戶部給予的紙筆。北京商人隨行,攜帶蒙古貴族所需的奢侈品。清末民初科布多的京莊人數增加,原因是十九世紀末西方國家實施金本位制,沙俄於 1897 年實行金本位,使得對白銀需求減少,導致金貴銀賤的趨勢。1897 年每兩黃金換 34 兩白銀,到 1909 年可換 40 兩。科布多的商人也利用這優勢,每盧布實重 5.4 錢兌換 8 錢,賺取價差。陸世菼調查公合元、公合全、錦泰亨、裕盛和等,在庫倫經營匯兌兼貨莊,吸收俄鈔買金磅匯上海,於金融界大占勢力。樊鏞所說將科布多的俄鈔匯兌至庫倫、恰克圖。但在 1907 年以後,歐戰爆發和俄國革命時期,商人損失慘重。

  根據檔案記載,西口莊的商號是康熙時代隨營運糧的商人,大盛魁與天義德在歸化為集錦社的鄉耆總領(簡稱鄉總),集錦社與綏遠將軍衙門的官員到北京理藩院領取部票。在科布多城這兩個商號稱為社首,商業買賣平秤,以兩店為準,交易以兩店為憑。每買賣銀一兩取用二分收取雜稅。西口莊的房地產規模大於京莊,是因西口莊的商號幫蒙古王公墊款,然後到蒙古各旗收取毛皮、牲畜抵帳,在科布多設有貨棧。其次,西口莊主要提供軍需之日用,如軍服衣帽、皮靴、磚茶、煙包、馬具等。在歸化城提供各項物資的商號組織各種「社」,保證貨物的品質和數量。清末蒙古遭受旱災,蒙古人向大盛魁借款。蒙古獨立,商號無處討債。各蒙旗人積欠華商之借貸貨款及印票借款(指庫倫蒙官出具印結,向華商所借之款),蒙官不予償還,還强向華商索還其印劵。歸化大盛魁持有此項印票百餘萬兩、天義德有三十餘萬兩。因收不回借款,導致天義德歇業。

  賴教授指出,檔案上所稱的「官商」與官員、蒙古王公往來密切。例如替科布多參贊大臣變賣牲畜、承買米糧,官員借款亦需付月息三分之利息。同時,商人替蒙古王公墊款,再前往王公所在的各旗就會取其牲畜抵債。阿.馬.波茲德涅耶夫《蒙古及蒙古人》提到大盛魁在科布多、札薩克圖汗部有許多牧場就是牲畜抵債的結果。科布多的商人除了官員報告中央的官房園租外,必須承擔平秤稅、落地稅、生息銀、捐輸等名目的地方稅。但科布多參贊大臣派員往歸化、張家口、北京時,商人會隨行,藉此趁機逃漏稅,且經行台站路線安全性也高。從檔案可知,官員或家人騷擾台站的問題屢見不鮮。

  賴教授報告完畢後,讀書會成員印第安納大學內陸歐亞學系博士候選人蔡偉傑提出科布多建城時間的其他說法。對此,賴教授說明本次討論所認定的時間,以買賣城、官房建立時間為準。亦有成員詢問蒙古貿易網絡中,商號相關的檔案與研究議題。賴教授指出,蒙古的檔案與研究還有可開拓的空間,例如 1870 年以後俄國人開始在這一網絡中參與貿易,近史所檔案館藏的相關檔案不少;另外,烏蘇里雅台地區也有財政檔案可供研究,並鼓勵有興趣者參與。

將本篇文章推薦到 推薦到Facebook 推薦到Plurk 推薦到Twi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