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藝術史」第二次讀書會活動紀要

 
報告人: 梅韻秋(美國史丹佛大學藝術與藝術史系博士,現為國立清華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助理教授)
召集人: 王正華
時間: 2011 年 2 月 26 日(星期六)下午 3:00 至 5:30
地點: 國立台灣大學藝術史研究所 205 室
 
「明清藝術史」第二次讀書會活動紀要
 
講題:「圖現運河宦旅:明清時期的水路紀程圖」

  二月二十六日(六)下午三點,明清藝術史讀書會於台灣大學藝術史研究所205教室舉行,本次讀書會報告人由現任國立清華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助理教授梅韻秋主講「圖現運河宦旅:明清時期的水路紀程圖」。梅韻秋爬輸了大量從明至清、運河相關的圖像資料,給與會者帶來一場精彩的視覺饗宴。

  自明、清二代以來,貫穿中國南北最主要的水上公路、即京杭大運河,成為帝國民生、經濟與交通的重要動脈。由於明清二代首都北京的米糧完全仰仗南方北運,因此對於運河的維護與管理無微不至,加以明清二代壯遊風氣盛行,旅遊、宦遊人口眾多,運河遂成為與這些人密切相關的經驗空間。從明代中葉出現全貌的輿圖圖像開始,其它像是對於運河沿線風土名勝的描繪,也開始陸續出現。梅韻秋所試圖處理的圖像資料,便是這類「水路紀程圖」類型的運河旅遊山水圖。明代這類「水路紀程圖」出現於十六世紀,圖中主要體現的是運河做為帝國驛遞系統的形象,如袁尚統《曉關舟擠圖》,便是紀錄當時商官船私舫在運河上塞車的情景。此外,「水路紀程圖」也可以算是一種旅遊名勝圖,惟其表達的名勝多以人力營造的河道與港埠景觀為主。到了清代,運河的能見度與獨特性更上層樓,因為它進一步成為皇帝東巡與南巡的主要御路,朝野對於運河沿線的名勝與建設更為積極經營。清代道光年間麟慶《鴻雪因緣圖記》便是內容豐富且深具代表性的運河勝景圖像,對於研究明清運河圖繪文化的發展與演變、帝國景觀開發與文化生活都有重要的意義。

  本次演講完後,與會者積極與主講人交流對話,並給予非常多實際的建議,讀書會成功圓滿地結束。 與會者陸續到達並簽到 論文引言:這裡(僅供參考)v


將本篇文章推薦到 推薦到Facebook 推薦到Plurk 推薦到Twi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