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藝術史」第三次讀書會活動紀要

 
報告人: 許雅惠(耶魯大學藝術史系博士,現為國立台灣大學歷史系助理教授)
召集人: 王正華
時間: 2011 年 3 月 26 日(星期六)下午 3:00 至 5:30
地點: 國立台灣大學藝術史研究所 205 室
 
「明清藝術史」第三次讀書會活動紀要
 
講題:「圖示經典:宋至明《六經圖》的衍變初探」

論文引言:這裡(僅供參考)

  三月二十六日(六)下午三點,明清藝術史讀書會於台灣大學藝術史研究所205教室舉行,本次讀書會報告人由國立台灣大學歷史系助理教授許雅惠博士主講「圖示經典:宋至明《六經圖》的衍變初探」,許雅惠帶來許多珍貴少見的圖版和拓本影像跟與會者分享,十分難得一見。

  以圖解經的傳統可以上溯到漢代,到了南宋開始有進一步的發展,不僅像是書籍前頁經常附有插圖,更出現了系統性的《六經圖》。這類《六經圖》用來作為科舉應考士子的參考書籍,待科舉文化興盛之後,自紹興年間出現以來,《六經圖》到元、明、清歷代不絕,甚至還刻石成碑。許雅惠利用同時存在拓本與印本的明代《六經圖》為切入點,試圖探討碑拓與書籍之間、內容與與版面形式的關係,並由此往上溯源,推敲南宋時可能的發展。在比對中研院所藏、信州圖碑所刻之《六經圖》石刻拓片,以及現藏於國立故宮博物院之宋元時期建本、楊甲袖珍本《六經圖》,並佐以《紹興製造禮器圖》、《紹熙州縣釋奠儀圖》與《纂圖互注周禮》等等刻本書籍後,許雅惠認為南宋是碑刻朝向視覺化發展的重要階段,此時出現了以插圖為主的石刻六經圖,同時,雕版印刷的使用逐漸普遍,在石碑的內容透過板刻書籍擴大影響力的同時,石碑的版面安排形式也在翻刻棗梨時對書籍的版面設計產生影響。這對於研究碑拓與板印之間除了技術層面之外,是否還有其他密切關係頗有助益,且得以從中探討當時視覺文化的發展情況。

  本次演講完後,與會者積極與主講人交流對話,並給予非常多實際的建議,讀書會成功圓滿地結束。v


將本篇文章推薦到 推薦到Facebook 推薦到Plurk 推薦到Twi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