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藝術史」第四次讀書會活動紀要

 
報告人: 劉宇珍 (牛津大學藝術史博士)
召集人: 王正華
時間: 2011 年 4 月 30 日(星期六)下午 3:00 至 5:30
地點: 國立台灣大學藝術史研究所 205 室
 
「明清藝術史」第四次讀書會活動紀要
 
講題:「東方主義凝視下的中國美術——Stephen W. Bushell 的 Chinese Art (1904, 1906) 及晚清中國對此書的取用」

論文引言:這裡(僅供參考)

  四月三十日(星期六)下午三點,明清藝術史讀書會於台灣大學藝術史研究所 205 教室舉行,本次讀書會報告人為牛津大學藝術史博士劉宇珍,講題為「東方主義凝視下的中國美術——Stephen W. Bushell 的 Chinese Art (1904, 1906) 及晚清中國對此書的取用」。

  本次演講主要聚焦於英國人 Stephen W. Bushell (1844-1908) 於 1904 與 1906 年成書的Chinese Art,以及在此書影響下、清末學報對於圖像的取用和反思,並進而發展中國當時的藝術複製產業。Chinese Art 主要介紹倫敦的維多利亞與艾伯特博物館中的收藏,為館內導覽手冊系列之一,亦可說是英語世界中第一本以「Chinese art」為名的書,或可代表英國博物館界當時逐漸成形的新類別——「Chinese art」。劉宇珍仔細比對並考察Chinese Art 後,發現書中有許多文字段落出自 Maurice Paléologue 的 L’Art Chinois,且為逐字照抄。更有趣的是,當 Stephen W. Bushell 的 Chinese Art 翻譯為法文出版時,卻未有一人發現這個現象,可見這些「重覆」(或剽竊)是完全內化的東方主義觀感,Bushell 藉此來維持 Said 所謂「東方主義」的完整性。另外,Chinese Art 於 1923 年由商務印書館出版中文譯本,但早在 1908 年,書中的某些圖片已被國粹學報所取用,並因而導致「中國美術品」、「美術品」這一詞與門類的出現,與爾後藝術複製產業的促成。

  本次演講完後,與會者積極與主講人交流對話,並給予非常多實際的建議,尤其是 1918 年至 1919 年,北京大學日刊中也曾刊載 Chinese Art 譯文,當時的菁英知識份子是如何因著語言轉譯的隔閡而避開西方人對中國藝術的負面評價,以及他們是如何看待 Stephen W. Bushell 的 Chinese Art,都是十分令人好奇的議題。最後,讀書會成功圓滿地結束。 v


將本篇文章推薦到 推薦到Facebook 推薦到Plurk 推薦到Twi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