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藝術史」第七次讀書會活動紀要

 
報告人: 高明一(國立台灣大學藝術史研究所博士、國立台北藝術大學美術系兼任助理教授)
召集人: 王正華
時間: 2011 年 7 月 30 日(星期六)下午 3:00 至 5:30
地點: 國立台灣大學藝術史研究所 205 室
 
「明清藝術史」第七次讀書會活動紀要
 
講題:「阮元的山東訪碑」

  七月三十日(星期六)下午三點,明清藝術史讀書會於台灣大學藝術史研究所 205 教室舉行,本次讀書會報告人為現任國立台北藝術大學美術系兼任助理教授高明一,講題為「阮元的山東訪碑」。

  「金石」一辭,在北宋始成為學術名詞,然「金石」成為一個學門,高明一考察清代《四庫全書》,卻「無類可歸」。事實上,乾隆三十八年 (1773)《四庫全書》初始,當時學術領袖朱筠便建議金石之刻,圖譜之學,所在必錄,其目的是有助於「考古」。但可惜的是,朱筠之說並未被採用。不過,後續有重要的分省金石志出現,如乾嘉之際畢沅《關中金石記》、《中州金石記》,以及阮元《山左金石志》,訪碑金石考古之風仍不可忽視。

  高明一探究阮元訪碑活動,發現此一行為與阮元書史觀的轉變極為相關。阮元在嘉慶十五年 (1810) 撰寫的〈金石十事記〉,將「金石」的字義與內涵相符合,然當時的金石志,仍以石刻文字為主。阮元 (1764-1849) 在乾隆五十八年到嘉慶元年 (1793-1796) 擔任山東學政,時間很短而能編成《山左金石志》,主要是山東地區在此之前,就有深厚的訪碑文化。《山左金石志》主要徵集過去已經有的金石志稿本以及派人訪碑而成,就秦漢至隋唐這一時期,所訪之碑共約 145 方,不僅訪碑地區增加,訪碑的面向也擴大到「摩崖石刻」。

  到嘉慶十六年 (1811),阮元寫〈南北書派論〉與〈北碑南帖論〉,大約和〈金石十事記〉同時,是訪碑後的學術見解。二論是從東漢以後至唐以前 (220-617),以「金石」即石刻與「正史」即傳世文獻互為印證,指出歷史上分為寫於碑榜隸書遺意的「北派」,和以行草寫於尺牘的「南派」,其中,「北派」才是歷史上的正傳。而南派從王羲之以後流行南方,直到唐太宗獨尊王羲之才大顯於世,宋太宗的《淳化閣帖》所收書跡以南派為主,由於閣帖的普及,致使北派消失於歷史。

  本次演講完後,與會者積極與主講人交流對話,氣氛熱烈,與會者給予主講人非常多的建議。最後,讀書會成功圓滿地結束。v


將本篇文章推薦到 推薦到Facebook 推薦到Plurk 推薦到Twi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