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人物史料研讀會」第七次討論會紀要

 
講題: 明史座談會
報告人: 王健教授(上海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副研究員)
阿風教授(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研究員)
張海英教授(復旦大學歷史學系教授)
馮賢亮教授(復旦大學歷史學系教授)
黃敬斌教授(復旦大學歷史學系副教授)
潘敏德教授(美國紐約州立大學 Oswego 分校歷史系副教授)
羅曉翔教授(南京大學歷史學院副教授)
陳時龍教授(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副研究員)
時間: 2015 年 12 月 12 日(六)上午 10:30 至 12:30
地點: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四樓視聽教室
撰寫人: 陳妘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碩士生)
 
「明代人物史料研讀會」第七次討論會紀要
 

  中央研究院明清研究推動委員會「明代人物史料研讀會」於 104 年 12 月 12 日,邀請多位學者分享個人的研究內容,並談談近年來中國明史研究的新趨勢。

  首先由美國紐約州立大學 Oswego 分校歷史系潘敏德教授分享其研究經歷。潘教授最初從事社會經濟史,興趣在農村經濟。近十年則轉向清代死刑研究及明代嫖妓研究兩方面。前者討論中國人所謂的「情、理、法」在審判實務中發揮什麼效果、有何意義;後者由《嫖賭奇觀》一書出發,衍伸至明代日用類書、《嫖經》中「風月」一門之書籍,內容談及逛風月場所有何規範守則,並據此討論為何在這個時期會有此類書出現。

  接著,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研究員阿風教授表示,他的研究方向深受臺灣學者影響,近年從事明清社會、政治研究,感到研究明代歷史對於現代中國甚至整個東亞十分有意義。其研究集中在土地買賣文書、徽州文書、婦女在土地買賣中的權利和地位,並且涉足訴訟文書的研究;同時,也正在進行先秦至民國文書的整理,希望將歷代文書放在同一個體系下來考察。

  復旦大學歷史學系張海英教授近兩年研究兩個課題,其一為從市鎮的角度出發,探討明清政府對江南的基層管理。過去學者認為縣以下行政單位的人員是不支薪的;但張教授發現江南有例外的情形,例如「鎮」的規模較大而有五品的官員坐鎮管理,其薪水是由中央撥給,如此情形在江南並不少見,打破了過去既定的看法。其二是明清的商業研究,包括明中葉以後「士商滲透」的制度環境、明清江南市鎮的行政管理,以及明清商業思想發展及其轉型困境等面向。

  復旦大學歷史學系馮賢亮教授提到,他是復旦大學歷史地理研究所出身,至 2001 年畢業時,歷史地理的研究已有明顯的社會史傾向。馮教授就明清時期江南地區的環境變動和社會控制,討論在社會劇烈動盪下,制度如何變化、人們如何因應改變,並且進行社會環境史的考察,包括對地方行政和社會的管理問題。另一方面,馮教授也談論功名被削弱的士人生活,探討其人生境遇、內心世界與書寫,及生活空間的移動。此外,近年來亦從事食物史的研究。

  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副研究員陳時龍教授的研究,結合學術史與社會史。近期主要關注明代科舉體制下的經學和地域研究,探討面相偏重在科舉體制下某個地域所專精的科目。並且,通過對明代科舉化經學的考察,陳教授認為從元以來到清代經學並非斷裂,而是元明之間地域專精的特質,許多家族的經學傳承頗為清楚。而經學科舉化後,此種經學對元、明、清經學傳遞起了很大的作用,包括傳播方面皆能進入更深的影響層面。另外,陳教授關注的課題,亦包括詔書的傳播、區別明代的敕和敕諭,以及在社會史層面探討十九世紀《太祖六諭》的詮釋。

  復旦大學歷史學系黃敬斌教授在取得經濟學碩士學位後,入復旦大學歷史系攻讀博士,主要從事明清社會消費史、城市史的研究。黃教授對江南及行政城市型態進行考察,分理出過去對主流看法的差異;並且從城市職能看明代中葉以後至二十世紀上半葉的經濟表現。在研究城市史的過程中,以施堅雅 (G. W. Skinner) 的理論分析中國的城市、市鎮與市場體系,具體將此研究方法施行於湖州嘉興地區,希望與施堅雅理論的命題相互對話。另一方面,也研究明清江南基層管理的課題,儘管此方面早有前人的研究成果,但從不同角度探明官員行政的觀念、具體管理措施,結合對晚明地方行政及財政的認識,可說仍有不少研究空間。

  上海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副研究員王健教授的研究興趣,主要集中於明清以來的江南區域社會史(兼及珠江、上海史),以及明清江南地區的民間信仰問題。近期探討明代「毀淫祠」的課題,目前已討論弘治及嘉靖兩朝,內容涉及毀淫祠如何在地方上推行、與地方官員有何關係、在鄉約的推行上有何影響,以及地方士人觀念的變化,並認為地方財政也應納入考慮,未來亦會將討論延伸至清代。在與民間信仰相關的課題上,王教授希望結合歷史與田野調查,從歷史人類學的角度分析常熟一地;同時,使用英文史料探查明末至清末西方人如何看待中國的民間信仰,包括傳教士、商人、旅行家的看法。

  南京大學歷史學院羅曉翔教授從事明代南京的城市史研究,在理論上與馬克思對東西方城市類型化的定義對話,究明中國並非僅有政治型城市,尤其江南城市去政治化的討論;而明清南京的特殊性,在於無法去政治化,「政治」為當時人們對南京認同很重要的因素。從政治地位來說,南京確為馬克思所謂的行政中心城市,而其政治性對於南京的認同、城市文化、城市管理與經濟生活有何影響,是羅教授欲探討的課題。儘管在永樂遷都後,南京逐漸發展為經濟型城市,但萬曆期間出現的《南都賦》蘊含了政治性質,意在指出南京為中心而四方雲集而至。當時的士人,透過這樣的書寫,以南京曾經的政治地位來加強對南京的認同,也探討太平天國對南京及江南地區的影響。

  會議最後,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王德毅教授、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林麗月教授及朱鴻教授也分享自己過去及現正進行的研究,帶給後輩學者諸多啟示。尤其王德毅教授提到,參與此類交流活動,目的在於分享自己的經驗,與他人相互了解、學習,以他人之長處補己之短處,如此一來學問才能夠進步,點出了此座談會的意義。

將本篇文章推薦到 推薦到Facebook 推薦到Plurk 推薦到Twi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