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藝術史」第十次讀書會活動紀要

 
報告人: 黃逸芬(目前就讀美國布朗大學博士班)
召集人: 王正華
時間: 2011 年 10 月 29 日(星期六)下午 3:00 至 5:30
地點: 國立臺灣大學藝術史研究所 205 室
 
「明清藝術史」第十次讀書會活動紀要
 
講題:「從閨閣女紅到文化遺產:《宋元名跡方冊》的變遷與影響」

論文大綱:這裡(僅供參考)

  十月二十九日(星期六)下午三點,明清藝術史讀書會於臺灣大學藝術史研究所 205 教室舉行。本次讀書會報告人是目前就讀美國布朗大學博士班的黃逸芬,講題為「從閨閣女紅到文化遺產:《宋元名跡方冊》的變遷與影響」。

  近年來,因展覽、書籍的陸續出版,加以 2006 年,應上海市松江區政府之申請,顧繡名列為中國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一則表彰其藝術成就,二則期許繼續傳承發揚,促使「顧繡」受到各界的關注與討論。此次演講以《宋元名跡方冊》(現藏於北京故宮)為主軸,約可分為兩部分。第一,簡略介紹冊頁作者韓希孟及所處的家族背景與交遊圈;第二,透過畫作上的印章、題跋,建構其流傳史。

  「顧繡」發韌於晚明上海露香園顧氏家中的刺繡,既承繼了先前的畫繡傳統,又援引當代資源,在技法、取材、用料、圖式各方面多所創新,尤以顧家第三代子孫顧壽潛之妻韓希孟所作最稱精妙,在針法及色彩運用上獨具巧思,現今流傳最重要的作品之一即為《宋元名跡方冊》。此織繡冊頁右圖左書,共八開,左為董其昌詩文讚語,冊頁末尾顧壽潛為之作長篇題跋,引經據典,費心至極。明代顧氏家族發展至顧名世時為一高峰,顧名世不但為明嘉靖年間的進士,且善於利用聯姻,鞏固其家族勢力,其子顧箕英、顧斗英等人均有文采。然因顧家子孫揮霍無度,家道日漸衰落,促使顧繡的描繪題材由原先以宋元名畫為藍本,逐漸轉向,以迎合市場需要。《宋元名跡方冊》中若干幅以花鳥畫為主題的作品,其中所含吉祥寓意即為例證。在作品流傳上,明末清初時未見其蹤,至嘉慶年間,由寶奎(字五峰)購於琉璃廠古畫樓田氏鋪。後經載治、關冕鈞之手,最後由關家子孫贈與北京故宮,故此套冊頁作品並非清宮舊藏。

  然而,此篇文章為主講者未發表之博士論文,有許多問題尚待思考與解決,如董其昌題跋的真偽、《宋元名跡方冊》與市場需求的關係、顧繡在傳統過渡到現代的角色為何等,而與會者則是對於顧繡與市場間的關係甚感興趣,提出許多有意思的想法與回饋。最後,讀書會於六點一刻圓滿地結束。v


將本篇文章推薦到 推薦到Facebook 推薦到Plurk 推薦到Twi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