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 年 3 月 6 日「理學與家族」讀書會活動記實

 
 
2010 年 3 月 6 日「理學與家族」讀書會活動記實
 

當天有朱湘鈺教授(師大國文系)、鍋島亞朱華博士(國科會博士後研究)發表論文,共十三位學者參與。

朱湘鈺發表論文兩篇

一、有關牟先生陽明後學研究之補述—以季本思想為例

被視為是《心體與性體》第四冊之《從陸象山到劉蕺山》一書,要在闡明象山、 陽明以降之心學一系之思想,對學界的影響與貢獻甚深,眾人有目共睹。然陽明 後學這個研究領域,這一段被牟先生視為從王學到蕺山學的「過渡」,在現今後 出轉多的文獻、研究方法的多元化,學術交流的頻繁等因素下,儼然有脫離陽明, 卓然獨立為一研究區塊之勢態。本文試圖以季本思想之發展為研究主題,透過此 議題的討論,一方面提出季本的思想到晚年有趨靜之轉向,近於聶雙江之歸寂; 一方面以前者為基礎,對牟先生之研究能作一補述。

二、浙中王門季本大學解的內涵及其意義

主要討論季本「大學私存」的特色及其意義。

李見羅的《大學》詮釋
鍋島亞朱華

摘要
本論文論述,師事於鄒東廓學習王陽明「良知之學」的李見羅,擔憂當時的 陽明學左派太過於重視「心」,逐漸對於良知說產生疑問。經過長年的探索,在四 十四歲時提出《大學》中以「修身為本」的學說。李見羅(1529-1607?),名材, 字孟誠,號見羅,江西豐城人。著有《觀我堂稿》、《正學堂稿》、《見羅先生書》等。 本論文主要以李見羅所著述的《大學古義》(收於《見羅先生書》)探討其對《大 學》的詮釋。第二節「關於《大學》的次序」根據收於《大學古義》的〈大學考次序義〉, 介紹李見羅不同於朱子亦不同於陽明的《大學》改本。李見羅的改本可說是《大學 章句》與《古本大學》的折衷版。接著,在第三節指出李見羅在《大學》八條目中最 重視「修身」。第四節「與朱子、王陽明的相異之處」中闡述,李見羅認為朱子註釋 「致知」曰「知猶識也」,會「誤將德性之良知,誘為聞見之記識」,這是朱子的缺 點。而陽明將「知」解為「良知」,其缺點則在於將「良知」視為本體。故李見羅提出 以「身」為本的思想。值得注意的是,李見羅並未否定陽明心學的思想,他是對於 當時的陽明左派加以批評,而「修身為本」的思想也是在此時代背景中產生的。承 接上述,李見羅本身對於「格物致知」的解釋(第五節),也呈現出折衷朱子與 陽明學說的特徵。


將本篇文章推薦到 推薦到Facebook 推薦到Plurk 推薦到Twi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