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世儒學」研究工作坊第三次討論會紀要

 
報告人: 魏綵瑩博士(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博士後研究員)
黃聖修博士(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博士後研究員)
召集人: 呂妙芬教授(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
時間: 104 年 6 月 13 日(六)下午 2:00 至 6:00
地點: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大樓會議室
撰寫人: 吳冠倫(科技部計畫專任研究助理、國立中正大學歷史所碩士)
 
「近世儒學」研究工作坊第三次討論會紀要
 

  2015 年第三次「近世儒學與社會研究工作坊」討論會於 6 月 13 日(星期六)下午二時,假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會議室舉行。本次會議由中研院文哲所博士後研究員魏綵瑩、中研院近史所博士後研究員黃聖修報告論文,共 10 人出席。

  魏博士提出討論的論文是〈廖平「陰陽五行宇宙觀」的新詮釋與近代學術上的意義〉,文章摘要如下:

  陰陽五行宇宙觀長期以來是歷代今文經學者解經所憑藉的重要知識 體系,但是近代今學大師廖平卻吸收了西方天文地理觀念與自然科學知識,將之作了轉化性的詮釋,這可視為今文經學在近代發展過程中的一大轉折。本文的研究不僅詳細說明此變化,並且試圖指出當時今古文對立的現象漸起,例如章太炎、劉師培都曾站在古文家派的立場,大力反對今文經學以象緯占卦入儒術,批評以災祥論人事或以星象示興廢的今文傳統。而廖平汲汲欲將災祥「誕妄」之說予以轉化時,他的觀念與傳統今文經師的篤信天意天戒早已漸行漸遠,反而與章太炎、劉師培的想法有暗合之處。這種源自西學的衝擊,造成整個今古文經學史、學術史的轉變過程,也是本文討論的重點之一。

  與會成員對本文的建議如下:文章章節的命名太過冗長,可以重整標題,譬如本文的篇名可以修改成〈廖平「陰陽五行宇宙觀」的新詮釋及其意義〉。文章前言關於廖平生平的簡介可再精簡,部分陳述可考慮放到註釋。除此之外,論文花太多篇幅闡述五德終始說的研究回顧,易使本文的重點模糊不明,應該著重晚清的觀念。至於五德說與空間的關係,魏博士強調廖平深受西學的影響,在《知聖續篇》提到五帝代表著地球五大洲,依次主宰世界,而且認為未來運勢也將會轉移到亞洲。此一論點,在他之前並未有人提及。與會成員建議,從五大洲依次主宰世界的脈絡出發,可以繼續往下探究當時的社會氛圍是否也影響著廖平的五行說?最後一節可以補充康有為對五行說的看法。結論中提到廖平將災祥「誕妄」之說賦予新解,反而與古經文學家章太炎、劉師培的想法有暗合之處。與會成員認為此解讀有新意,但需要更多論證。

  黃博士提出討論的論文是〈清代學術的漢宋視角轉換——馬其昶《清史.儒林傳稿》研究〉,文章摘要如下:

  宋學雖然為朝廷功令所繫,但漢學家卻長期掌控著學術論述權柄,以 至於宋學家在進入〈儒林傳〉的過程中充滿了困難。本文詳細比對馬其昶《清史.儒林傳稿》與《清史稿.儒林傳》,並討論兩者之關係,說明馬其昶傾向宋學的立場,以及該稿最後未能刊刻出版的事實。作者認為此研究不僅有助於理解〈儒林傳〉最後定稿的由來,更能一窺民初遺民學術群體中,尠為人所注意的另一個面向。亦即過去學界多將《清史稿》修纂僅視為遺民的工作,而相對忽略遺民群體內部不同的主張。本研究則透過〈儒林傳〉修纂的過程,進一步揭示遺民群體內部不同的學術主張和意見。

  與會成員提出許多問題,包括:馬其昶《清史.儒林傳稿》的學術重要性如何?選擇比較研究不同版本《清史.儒林傳稿》的意義為何?主要問題意識是什麼?是否太過受到漢宋之爭的視角影響?除此之外,與會成員也提出論文修改意見,例如:文章前言過長,焦點應著重在馬其昶的部分;桐城派與宋學的關係應再考慮。另外,建議考慮改寫前言,以更清楚說明本文的問題意識等。

將本篇文章推薦到 推薦到Facebook 推薦到Plurk 推薦到Twi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