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ent Guy, Qing Governors and Their Provinces: The Evolution of Territorial Administration in China, 1644-1796 (Seattle: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 2010) 書摘分享

 
時間: 2011 年 3 月 9 日
撰寫人: 葉毅均(國立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生)
與會者: 賴惠敏、王超華、李玉珍、祝平一、楊瑞松、呂妙芬、賴毓芝、李仁淵、葉毅均、徐維里
 
Kent Guy, Qing Governors and Their Provinces: The Evolution of Territorial Administration in China, 1644-1796 (Seattle: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 2010) 書摘分享
 

Kent Guy, Qing Governors and Their Provinces: The Evolution of Territorial Administration in China, 1644-1796 (Seattle: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 2010. 512 pp.)

  本書作者為美國西雅圖華盛頓大學教授,為了探索清代督撫(巡撫、總督)的由來、演變與實際運作狀況,積二十餘年之力以完成此書。督撫作為帝國的耳目,作者特別強調經常性的督撫任命對於帝國統治的重要性,沒有任何清朝皇帝可以等閒視之。全書除了第一章耙梳清代以前,特別是明代巡撫的創設之外,其餘各章皆著重於討論督撫從順治到乾隆四朝的發展過程,相較之下,清中晚期督撫制度的運作已臻於成熟,成為中外各種問題匯聚的歷史重心。本書所處理的十七和十八世紀,正是此一制度的形成階段。作者認為若沒有督撫制度在治理上的有效支持,成功扮演中央與地方之間的媒介角色,清朝前一百五十多年的繁榮和穩定也無由產生;面對全世界共同的十七世紀危機,中華帝國比起同時代的其他帝國復原的腳步更快,清朝獨特的督撫制度也發揮了重要作用。

  全書除了導言與結論之外共有九章,分為兩大部分。第一部份的五章論及清代督撫制度的各面向,第二部份的四章則是借鑑已故之施堅雅 (G.. William Skinner) 教授的大區域理論,將此一制度的實際運作分為北方與西北地區(第六章)、長江下游與東南沿海(第七章)、長江中游與嶺南地區(第八章)、西南邊疆(第九章)等四個區域來描繪其歷時性的發展特色。第一章說明明代巡撫和清代督撫在職權和功能上的差異。前者以軍事為主,後者則文事與武備兼具。兩者也有非經常性與經常性的任免之分。第二章探討清朝官方對此一制度的創新之處,主要是在釐定清代督撫文武兼治的功能與官階之後,督撫治所及其與下級臣僚之間的關係,也就在順治與康熙兩朝逐漸明確體制化。第三章關注督撫在整個官僚體制中的考核難題。由於個人精力和特殊的政治環境影響,雍正皇帝對於此一問題著力甚深,建立了一整套後人遵循的既定程序。第四章為了補充前一章對督撫升遷的正常管道之描繪,特別討論了督撫的特殊任命問題,顯示皇權超越於一般官僚體系之上。作者以此為指標來評估清代皇帝在特定時空中的特殊關懷,如雍正和乾隆皇帝繼位時一連串不尋常的更換督撫的作為,乃至於乾隆歿後、嘉慶皇帝終於掌握實權,為了對付和珅餘黨而有的類似政治舉措。第五章在前一章關注的特殊政治任命所帶來的非連續性之後,接著討論清代督撫制度在總趨勢上的連續性因素,譬如滿人督撫在數量與地域範圍上的逐步增長,這在乾隆前期尤為明顯,當然也反映了皇帝特別的心思。

  本書第二部份的四章和第一部份的章節一樣,以大量的官員實例來說明清代督撫制度的實際運作。不同的是,特別強調帝國在地理上因地制宜運用督撫制度所產生的效果。作者強調這種日常的政治實踐,才是真正創造了帝國疆域的空間意義之功臣。相較於清朝的建立本身,清代統治由督撫制度所帶來的地理劃分與政治認同,恐怕更是影響後世最為深遠之處。清代的省區如何劃分?如何反映了中央政府對於不同地理區域的看法與態度?如何在治理不同的地域時遵循共同的原則以求得某種政治整合?這些都是本書最後四章所要探討的共通課題。即使在這四章中被劃歸同一區的省分,也因其地理條件和歷史變遷的各種差異,以致於在督撫任免異動的表現上有所不同,未可一概而論。這種同中有異、異中有同的交光互影之處,正是本書自視有別於過去著重單一區域的地方史研究,從而企圖綜觀全局之視野的長處。作者有意識地運用群體傳記學 (prosopography) 的方法,整理過去少有人注意的清代督撫官員集體及其傳記史料,建立一鉅細靡遺的資料庫,並以大量的圖表具體展現其分析結果,如清代督撫們的功名、任期、升遷、罷黜等等,加上不同省分此一變數所顯現的整體生涯模式 (career pattern),洋洋大觀,獨具價值,也改變了過去許多習焉不察,然而並不確實的歷史認知和印象。總之,作為某種新制度史的成果,本書在研究方法與詳密敘事上皆十分可觀,有所啟發且值得一讀。v


將本篇文章推薦到 推薦到Facebook 推薦到Plurk 推薦到Twi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