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思想世界與東亞研究工作坊」——「宋明清儒學的類型與流變成果會」紀要

 
報告人: 許惠敏教授(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系兼任助理教授)
劉德明教授(國立中央大學中國語文學系副教授)
楊自平教授(國立中央大學中國語文學系教授)
史甄陶教授(國立臺灣大學中國語文學系助理教授)
蔡家和教授(東海大學哲學系副教授)
鄧秀梅教授(環球科技大學通識中心副教授)
召集人: 林月惠教授(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研究員)
時間: 2014 年 10 月 30 日(四)至2014 年 10 月 31 日(五)
地點: 國立中央大學國際會議廳
撰寫人: 蔡家和教授(東海大學哲學系教授)
陳繪宇(國立中央大學哲學研究所博士生)
 
「明清思想世界與東亞研究工作坊」——「宋明清儒學的類型與流變成果會」紀要
 

  國立中央大學邁向頂尖大學計畫與中央研究院明清研究推動委員會於 2014 年 10 月 30-31 日,聯合舉辦「宋明清儒學的類型與流變」學術研討會,為「宋明清儒學的類型與流變」第四年計畫與 2014 年「明清思想世界與東亞研究」工作坊之成果發表會。本次研討會共有 20 位國內學者參與,發表 22 篇論文。除了兩個研究團隊成員參與外,也廣邀國內宋明清經學、思想領域的學者專家共襄盛舉。以下整理摘記「明清的思想世界與東亞」工作坊成員之論文,呈現工作坊研究成果。

  許惠敏教授〈析論周濂溪《太極圖說》〉一文,探討《太極圖說》如何作為建構儒家本體宇宙論思想的藍本。許教授認為,宋明理學是繼先秦儒學後另一個儒學發展的高峰,但不可否認,同時也存在許多義理上的爭論。周濂溪既為宋明理學宗主,奠定了宋明理學的基礎,自然可作為解答這些問題的鎖匙。又周濂溪的《太極圖說》深受朱熹推崇,朱熹的思想又影響整個宋明理學的發展,因此本文以《太極圖說》作為考察對象,勾勒《太極圖說》所建構的儒學理論之藍本。

  劉德明教授〈季本《春秋私考》研究——以其對《左傳》的批評為核心〉一文,旨在由季本對《左傳》的批評,初步探討季本的《春秋》學特色。劉教授指出,目前學界對於季本經學的研究日漸增多,對《易學四同》、《詩說解頤》、《四書私存》等都有專篇論文加以討論,但季本的《春秋》學則較少人注意。依季本弟子徐渭為其所作的〈師長沙公行狀〉來看,季本「十七通《春秋》,補郡學生」,弘治 17 年 (1504) 又以「以《春秋》中浙江鄉試第三名,為座主月湖楊公廉所器重」,可見其很早即對《春秋》有所留心,而《春秋私考》當為季本《春秋》學的總歸。

  清代學者對《春秋私考》評價不高,此書並未收入《四庫全書》,僅列於《存目》之中。四庫館臣認為此書不只對於三傳史實有所懷疑,而且在懷疑之餘,還進一步「杜撰事迹」,認為這是明代講學家恣意論學的最糟典型。對《春秋》的解釋歷來有許多爭議,但是不論如何,對《左傳》所述的史事通常懷疑者不多,會進一步更動者更少,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在於兩漢以下並沒有太多的文獻典籍足以動搖《左傳》之說。而季本竟然能憑空造史,其如此主張的脈絡究竟為何?又有何憑藉?此文即由季本對《左傳》的批評,來探究其《春秋》學之特色。

  楊自平教授〈晏斯盛以傳解經的《易》學理念與實踐〉一文指出,透過晏斯盛(字虞際,號一齋,?-1752)《易》學的呼籲,提醒我們當回到《易》經、傳本身,並實際經由解經看到《易》的豐富面貌。晏氏並未提出炫目的觀念或有出奇的想法,反而在歷代《易》學的眾聲喧嘩下,呼籲回到《易》經、傳本身,這正是晏氏《易》學的特色及貢獻所在。晏斯盛為清中葉《易》學家,強調《易》為聖人藉卜筮以明義理之書,主張即《易》以明象言理,並以一陰一陽的易簡思想為《易》的核心義理。晏氏以成卦原則及成卦後原則的二重區分論通例,成卦原則據〈繫辭傳〉肯定重卦說,據〈雜卦說〉談反對卦變;成卦之後,自然可就六畫卦作整體考察。

  後人對晏氏《易》著體例提出三點批評:一、擅自於六十四卦各爻爻辭前畫一全卦而間以一動爻;二、割裂傳文以附經文;三、重新編排《十翼》篇目次第的用意無法理解。然楊教授認為,這三點實與晏氏視《易》為卜筮之書及欲羽翼《易》經傳的理念有關。其釋象作法主張不可悖逆卦義,並據《易傳》釋象,且並非全面釋卦爻辭取象。義理釋《易》的重心在發揮陰陽之理,據《易傳》一陰一陽、乾元、易簡、時、幾等概念加以融貫,建立獨特的易簡哲學,發揮《易》重視時變的特性。此外,楊教授也認為,晏氏《易》學與程廷祚《易》學有相近及相異處,可相互對照研究。

  史甄陶教授〈「興於《詩》」——論朱熹讀《詩經》之法〉一文,主要從工夫論的角度探討朱熹如何閱讀《詩經》。《詩經》這部書雖然是五經之一,但是就朱熹來看,雖然《詩經》是孔子刊定過的資料,卻有別於其他四經,並不是字字句句皆正確。但是,朱熹並沒有因此而不重視《詩經》,在他看來,《詩經》的重要性在「其出於自然,不假人力,是以入人深而見功速,非他教之所及也」,所以五經之中,《詩經》是他親自寫下註解的二部經書之一,並且前後經三次修訂,最終完成《詩集傳》,其用心可見一斑。朱熹《詩集傳》的研究成果已經相當豐碩,但是史教授認為,對於朱熹教人如何閱讀《詩經》的研究,其中有些細部問題可再加以補充,因此本文即以此議題為核心,探討朱熹所提倡的讀《詩》之法,以及其工夫論的意涵。

  蔡家和教授〈朱子詮釋《孟子》之特色〉一文,旨在介紹與檢視朱子詮釋孟子學的特色。朱子四書學的建構前後相當一致,其詮釋孟子的特色也可說是詮釋四書的特色,此即理學之建構。可以說,朱子把理氣論之體系表現在孟子的詮釋上,本文目的即在將此特色展示出來,並且揭示理學與孟子原文相遇所產生的火花,如此既見朱子學的特色,亦可見其詮釋孟子的獨特之處。本文分「先知後行」、「學以復其初」、「理氣論架構」、「心統性情」、「動物亦有微明」、「人物互備之說」等各論點,一一詳說之。

  鄧秀梅教授〈萬廷言易圖原理解構〉一文,主在透過萬廷言(字以忠,號思默,南昌東溪人,嘉靖壬戌登進士第)之《易》圖解說,展示其心學及《易》學特色。宋明兩代之儒家心學於解說、詮釋大易義理十分熱衷,從陸象山始,直至明末劉蕺山,均留心過《周易》之學,對易道、易理的闡發,心學一系確實有其特殊見解與貢獻。縱觀心學易學的發展歷程,肯定「心即易,易即心」的儒者確實留下不少討論《易》書的語錄和雜記,但有關《易》圖象原理的解說卻少有人論及。

  嘗試討論這方面議題的心學家,王畿(字汝中,號龍溪,1498-1583)是其中之一,他除了專論各卦大象之涵義外,尚有數篇專文嘗試解析《河圖》、《洛書》的宇宙論意涵。明末劉宗周(字起東,號念臺,世稱蕺山先生,1578-1645)也有相關闡述,但鄧教授認為,兩人的說明仍嫌簡略,析理不夠深入,唯明代中葉的心學家萬廷言於《圖》、《書》、五行等有深刻的剖析與研究,甚能將易數、五行生剋及方位變動與心學結合起來,成功論證出心體果為宇宙氣化之根源。故本文希望能將其理論闡述發揚,尤其是《易》圖解說這部分若能詳加研析,「心為造化之樞機」這一心學理念將能獲得更客觀有力的論證。

  除上述六篇由本工作坊成員發表的論文外,尚有十六篇精彩論文:靜宜大學中文系邱培超助理教授〈學術史視域下清代文學轉型一隅——從阮元到俞樾的觀察〉一文,論阮元到俞樾間的文學之改變。政治大學中文系車行健教授〈論朱熹《詩集傳》中的情境解經——以《王風》〈揚之水〉為例〉一文,探究朱子《詩》學獨特的情境解經法。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系賴貴三教授〈韓儒金正喜「漢宋兼採」之《易》學析論〉一文,指出韓儒金正喜的《易》學漢宋兼採的特色。中央大學中文系岑溢成教授〈阮元的人性論〉一文,考察阮元人性論之特色。輔仁大學中文系許朝陽副教授〈高攀龍對王學的修正〉一文,探討高攀龍如何修正王學「無善無惡」思想。清華大學侯道儒副教授〈司馬光在《太玄集注》中對於君子與小人的看法〉一文,探討司馬光《太玄集注》中論君子與小人之獨特見解。元智大學國際語言文化中心許玉敏兼任助理教授〈從精氣魂魄探討朱子心的概念〉一文,從氣心方面探究朱子心義的形下義。此外,尚有清華大學中文系黃忠天兼任教授〈求真求善兩條進路省視宋元明清易學的流變〉,探討宋元明清的《易》學所表現真、善、美的價值。中央大學中文系康珮助理教授〈家庭場域的妻妾權力敘事——以《金瓶梅》和《紅樓夢》為例〉,解讀《金瓶梅》中所展現妻妾間的權力關係。暨南國際大學華語文教學碩士學位學程齊婉先助理教授〈儒家倫理思想與當代女性主義〉,針對孔子「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也」加以詮釋,進而與當代女性主義進行對話。

  本次會議所發表的論文,涵蓋宋明清的經學、哲學、文學、文化、歷史,亦涵括韓國及西方哲學。此次會議並邀請臺灣學界相關領域的學者擔任主持兼評論者,除本工作坊召集人林月惠教授外,還有呂妙芬教授、蔣秋華教授、黃忠慎教授、蔡振豐教授、張曉生教授、劉滄龍教授、林啟屏教授等,透過這些學者的講評,以及與會學者的熱烈討論,提供許多明清思想研究的議題與視野,使兩天的會議達到很好的交流成效。未來新年度的工作坊將承繼此次會議的研究成果,進一步的開展,希望能對宋明清儒學與東亞思想的研究作出貢獻。

將本篇文章推薦到 推薦到Facebook 推薦到Plurk 推薦到Twi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