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檔案讀書會」第七次讀書會紀要

 
報告人: 許富翔(國立政治大學歷史系博士生)
召集人: 賴惠敏教授(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
邱仲麟教授(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研究員)
時間: 2014 年 7 月 25 日(五)下午 2:00 至 4:00
地點: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檔案館中型會議室
撰寫人: 王士銘(國立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生)
 
「中西檔案讀書會」第七次讀書會紀要
 

  今日讀書會邀請許富翔同學報告近期研究進度。報告分為二部分,一是報告博士論文研究計畫初稿,題目是「從藩部到行省:清中葉至民初熱河地區的內地化研究 (1723-1928)」。二是介紹中國社會科學院邊疆中心的「吳豐培文庫」。

從藩部到行省:清中葉至民初熱河地區的內地化研究 (1723-1928)

  清朝建立之後設理藩院,對蒙古、西藏、新疆等地採取「因俗而治」的政策,以聯姻、冊封、歸附等方式,爭取蒙古支持。與此同時,清朝有限度開放內地商民進入蒙古,開墾牧地、草場,改變了蒙古遊牧經濟生態。屬於清朝內地的行政體系,逐漸取代蒙古的盟旗制度,如內蒙古地區的張家口廳、獨石口廳及多倫諾爾廳都受到影響。

  由於蒙古幅員遼闊,各地發展情況不同,許同學選擇直隸口外的熱河地區為核心,研究滿洲人、蒙古人與漢人在政治、經濟、社會、文化各方面的互動。明代後期,熱河已有零星的農業,例如灤河、西拉木倫河流域;康熙九年 (1670) 以後,熱河被清朝納入官地、皇莊,派遣官兵駐防,並積極開發。由於清朝皇帝有巡幸、圍獵的活動,為滿足官兵行旅、伙食、娛樂的需求,許多山東、山西、直隸等省的農民,紛紛前往熱河的承德、平泉、建昌、赤峰等地移墾。

  清朝在雍正元年 (1723) 設立熱河廳,安置這些內地民人;雍正十一年 (1733) 改為承德州,設知州管理民務,同知管理旗務,遇有旗民交關事,彼此會同辦理。乾隆七年 (1742) 復為熱河廳,乾隆四十三年 (1778) 改為承德府。嘉慶十五年
(1880) 熱河副都統升格為都統,為熱河當地最高行政長官。最後,清末新政時期蒙地放墾、移民實邊,加快熱河州縣化的過程,為民國時期熱河建省奠定了基礎。

  目前學界研究熱河,往往偏重某個斷代,討論建置州縣的過程,以說明熱河內地化趨勢。許同學認為這些研究無助對熱河內地化長時段、系統性的論述。因此,他設定六個問題,開展研究理路:

一、清初,熱河地區有蒙古人、內務府旗人與熱河駐防八旗人,其聚落分布呈現何種樣貌?
二、什麼原因造成漢人持續移入熱河,導致清朝封禁政策失靈?隨著漢人增加,清朝在當地設立的內地行政體制,如何與原有的盟旗體制區分彼此職責和權限?特別是嘉慶十五年 (1810) 將副都統改制為都統之後,對於熱河的區域發展產生何種的影響?
三、清朝在熱河設立地方行政體制後,在財政上有哪些收入、支出項目?是否需要他省「協餉」幫助?熱河的財政與其它邊疆地區有何不同?
四、熱河的司法、行政系統如何解決蒙古人與漢人之間的衝突?當地的治安與行政區劃變遷是否有因果關係?
五、清末新政時期:政治方面,熱河的州縣依據什麼原則劃分?為何民政從直隸總督歸入熱河都統?官員如何調補?經濟方面,清朝鼓勵內地民人移墾熱河,熱河招墾局如何管理放墾民人、放墾地?放墾地與新設州縣呈現何種關係?教育方面,熱河辦理新式教育,教育內容與內地是否齊一?實施成效如何?
六、辛亥革命之後,民國三年 (1914),熱河改制特別行政區,委派都統管理。改制的成因為何?為何不設省?改制特別行政區之後,是否加強開發的速度?蒙、漢衝突是否因此加劇?民國十七年 (1928),國民政府北伐統一後,將熱河改設為行省,但當時的國民政府憑藉什麼條件將熱河改設為行省?當時的熱河是否具備成為省的條件?改為行省後,當地的蒙、漢矛盾是否得到緩解?當地設省對當時國家整合產生什麼影響?

  許同學認為從行政區域變遷、地方財政建立、清末新政現代化、民國政府治理熱河政策變化等角度,說明熱河從藩部轉變為行省的脈絡,不僅可以填補熱河在邊疆史、行政區劃史、民族關係史的研究缺陷,也可以比較綏遠、察哈爾等性質雷同的內地化區域。

「吳豐培文庫」簡介

  2010 年 8 月,許同學受中國社會學院近代史研究所邀請,參與「清朝滿漢關係史國際學術討論會」。會後,他在社科院、第一歷史檔案館等地查找資料的過程中,承蒙近代史所劉小萌教授的幫助,成為第一位進入社科院邊疆史地研究中心「吳豐培文庫」的臺灣人。今年 7 月初,許同學在畢奧南教授邀請下,再度訪問「吳豐培文庫」。

  吳豐培,字玉年,祖籍江蘇吳江縣。先生繼承父親吳燕紹教授的學風,獨鍾於中國的邊疆民族問題,勤於收集西藏、新疆、蒙古史地資料。1996 年,先生過世後,其後人將先生所有蒐集、珍藏的資料,一部分交中國藏學研究中心收藏,一部份則交給社科院邊疆史地研究中心,並成立「吳豐培文庫」。目前該文庫收藏資料有:

一、清末與民國年間的線裝書。
二、吳豐培當初自己或請人抄寫的資料。
三、吳豐培的學術著作或手稿(包含已出版或未出版者)。
四、吳豐培所蒐集之邊疆史地相關學術著作。
五、吳豐培生前所蒐集蒙古、新疆、西藏新聞簡報。
六、邊疆省市地圖。

  該文庫所收資料以邊疆地區、民族學為主,是學界中所罕見。其中,吳豐培生前蒐集的線裝書或是請人抄寫的資料,有些為他處未見或為散佚孤本,具有極高的參考價值。其次,該文庫收吳豐培的未刊稿,反映吳豐培對邊疆問題的看法,值得我們參考。

  若諸位學人有機會訪問、使用該文庫,須留意吳豐培生前請人抄寫的資料可能有誤抄之處,若有原件應須加以比對。其次,先生蒐藏的邊疆問題剪報資料,是先生有意識的選擇,文庫使用者對此須加留心。再者,先生蒐藏的資料,除收入文庫外,有些也藏於中國藏學研究中心。如果使用者在文庫中找到不全的資料,可能有一部份收在藏學研究中心。

將本篇文章推薦到 推薦到Facebook 推薦到Plurk 推薦到Twi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