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oanna Handlin Smith, The Art of Doing Good: Charity in Late Ming China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2009) 書摘分享

 
召集人: 呂妙芬
時間: 2011 年 10 月 5 日
撰寫人: 張雅純、潘月卿(國立清華大學中文系碩士生 )
與會者: 呂妙芬、巫仁恕、李仁淵、陳耀煌、張藝曦、孫中曾、潘月卿、張雅純、瞿惠遠
 
Joanna Handlin Smith, The Art of Doing Good: Charity in Late Ming China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2009) 書摘分享
 
Joanna Handlin Smith, The Art of Doing Good: Charity in Late Ming China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2009).

《行善的藝術:晚明的慈善事業》

  全書主要以楊東明、高攀龍、祁彪佳、陳龍正、陸世儀五位學者為研究對象,共分成兩個部分:第一部分介紹善會思想淵源、晚明善會的歷史與性質,以及分別從善會領袖和邊緣參與者的視角,對善會運作進行討論;第二部分以祁彪佳的日記為主要材料,呈現地方士人的「行動力」及其如何和官方、地方社會中各種組織互動的過程。作者從這些地方士人自發性的慈善活動,看出即使到了晚明,官府仍有一定的影響力,地方士紳仍與官方有密切的合作,並未因國家衰弱而導致地方官失去行政主導權。另一方面,晚明士紳對地方事務的參與有較為積極的層面,他們行善的動機非常多元,除了經濟、宗教、思想因素外,也與個人生命遭遇、心理狀況有關,和士紳在社會身分的建立上亦有一定的關係。

  第一部分包含五章,首章從戒殺與放生的活動討論晚明善會的思想源頭,指出此主要來自佛教的輪迴觀與憐憫心,不過儒家士人也可將之推到「萬物一體之仁」、生生之德的理想。如此多元的思想源頭有助於放生會的興盛。作者分析晚明放生會不同於前代大型聖會的性質,有定期聚會、規模小、數量多、朝地方化社團發展等特色,同時行善模式也有別於過去個人的私隱行為,成為公開事件,並廣為流傳。

  第二章討論晚明善會的發展,從楊東明在河南創立第一個同善會開始,逐漸延伸到江南,作者詳細敘述了各地的善會歷史。第三章則著眼於善會的性質,說明善會的功能如何與既存之鄉約、個人救助行為、家族力量有所不同,發揮了補勵的效用,也成為地方上一個超越宗族範圍的行動團體。第四章從善會領袖的角度,如陳龍正在同善會中的說話,來探究晚明貧富不均的社會問題,以及江南士風與慈善活動的關係和對照。第五章則特別選擇透過陸世儀這位下層士人的視角,呈現晚明下層階級生活的艱困、被救濟者的身分與處境,以及慈善行動內部的某些複雜、不和諧的成分。作者的討論涵蓋了貧富差異、階級分化、善行背後的複雜動機、行善與奢華、上對下的操控與實際付出、民間與官方等多種面向。

  本書的第二部分主要以祁彪佳的日記作為材料,詳細描寫其行善行為。祁彪佳於 1641 年紹興糧荒之後,對救荒等慈善事業的籌畫與落實有十分清楚的記錄,包括提出賑災計畫、如何說服官員、如何從外地運糧進城、如何分配資源、什麼樣的人需要優先救助、如何集結地方人力與官方合作進行賑災等。除了官方之外,地方士人及僧人的投入亦是另一助力,使得整個行善活動能更流暢地進行。作者也注意到地方士人對如何賑災的不同看法。祁彪佳傾向於整合城鄉大區域的賑災計畫,並與官方通盤合作。作者另又討論祁彪佳成立藥局之例,表示此與他的兒子於 1636 年因病不治的刺激有關,同時也指出江南社會中許多醫生的介入協助,以及與僧人合作,都是這個活動能夠成功的重要因素。

  藉由祁彪佳成立藥局的例子,作者謂「行善」很難找到單一的思想傳統,它可能和佛教、天主教的傳入或是王學深入地方等背景都有關連。不過作者更欲說明的是,「行善」往往有兩種層面的互動:(一)個人或是道德上的需要:除了仁民愛物的精神,尚有一種責任感,認為自己有義務幫助那些需要幫助的人;(二)與社會現實間的互動:祁彪佳身歷 1641 年的紹興糧荒,認為自己應該做些事,進而引出更多的行善活動。在這兩種層面的互動之外,作者也提到印刷術的發達使善書的流通變廣,於是行善果報觀念眾所皆知,無形中讓行善思想從傳統的「陰德」開始轉向公眾化,而之後大量救荒書籍的刊行更可視為此一轉變的結果。

  交織上述五人的文本,呈現出地方士人的「行動力」及其如何與各方力量互動,是本書寫作的重點。作者表示地方精英和社會之間不單只是「控制」,有時反而是一種合作、協調關係;而地方活動看似扎根於民間勢力,其實官方影響始終存在。此書透過晚明士人的慈善行為,讓我們重新思考晚明時代國家與地方、官方與非官方之間的互動情形。v


將本篇文章推薦到 推薦到Facebook 推薦到Plurk 推薦到Twi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