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世儒學、家族與宗教工作坊」第五次討論會紀要

 
報告人: 何淑宜教授(國立臺北大學歷史學系助理教授)
白百伶小姐(國立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生)
召集人: 呂妙芬教授(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
時間: 2013 年 12 月 21 日(六)下午 2:00 至 6:30
地點: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大樓四樓會議室
撰寫人: 陳胤豪(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助理)
 
「近世儒學、家族與宗教工作坊」第五次討論會紀要
 

  儒學工作坊於 2013 年 12 月 21 日假近史所四樓會議室舉行第五場論文發表會,這是本年度最後一場發表會,發表人為何淑宜教授和白百伶小姐。

  何教授的論文〈晚明的地方官生祠與地方社會——以嘉興府為例〉,係以浙江嘉興府為例,探討生祠的建立、毀棄或改建,如何使晚明地方社會產生劇變。以下為該文摘要:

本文將以晚明大量出現的地方官生祠為討論焦點。這類祠宇的建立或由地方士民發起,或由後來接任知縣的地方官倡建,是地方士民參與政治及官方透過祠祀伸張公權力的一個交接點。與官方建立的名宦祠不同的是,生祠不在國家禮制的規範範圍之內,屬民間私建;與名宦祠相同,生祠在晚明,尤其是萬曆年間達到興建的高峰。此外,同樣具有頌揚地方官政蹟功能的去思碑、德政碑也與生祠的營建呈現相同的趨勢,而一個地方官也可能在去任後同時擁有地方人士替他營建的生祠與德政碑。本文將以嘉興府的例子為引,探究嘉靖、萬曆之後地方人士營建生祠、樹立德政碑等所呈顯的禮制及政治文化意義。

與會學者一致認為論文的內容已經相當完整,論述也十分清楚,但可以更深入討論生祠的社會功能;針對此,不妨思考生祠的公共性,以說明公論如何看待生祠現象,而不單只是生祠營建現象本身的討論。文章提到賦役改革與生祠的關係,也可以進一步說明生祠如何運用於賦役改革的推動;此外,還有學者建議可以應用不同地區的案例與嘉興府相互比較。

  白百伶小姐的論文〈年譜中的學術——王懋竑與《朱子年譜》的編纂〉,嘗試由《朱子年譜》的編纂歷史,探討年譜與學術的關係。論文摘要如下:

《朱子年譜》的編纂,從南宋開始,持續有學者進行修訂,也與當時的學術環境息息相關,編纂者也因為自己的學術立場,重新詮釋朱子的地位與朱子學的意義。

本文主要研究王懋竑編輯《朱子年譜》的過程,對於《朱子年譜》的研究做文獻回顧,並整理歷代朱子年譜的編纂歷史,從而清晰掌握《朱子年譜》與學術的脈絡。王懋竑除了參考明李默本與清洪去蕪本,又核對《朱子文集》、《語錄》,並與友人朱澤澐、鄒琢其反覆討論,歷經二十餘年,直到乾隆 16 年 (1751) 才由王懋竑之子王箴傳刊刻出版。出版後成為權威的版本。而透過王懋竑的著作《白田草堂存稿》、《讀書記疑》,及與他論學的朋友朱澤澐、鄒琢其,可更清楚地掌握王懋竑編纂《朱子年譜》的經過。

本文除了考察歷代朱子年譜編纂的情形外,也希望討論王懋竑的學術思想,及其思想和清初學術環境如何反映在其所編纂的《朱子年譜》。

由於本文是白小姐博士論文的初步構想,為了對作者有所裨益,討論內容主要針對博論的撰寫方式提出意見。學者認為以年譜理解朱子的思想脈絡是很好的嘗試,不過作為研究材料,題目的發展性會有所侷限;如利用《朱子年譜》探討其中反映的「朱陸異同」問題,所得結論恐怕缺乏新意。與會者建議作者可以考慮把焦點放在王懋竑身上,專論王氏的學問,以及編纂《朱子年譜》對其個人的意義。

  本次會議也安排了 2014 年六次論文發表會的時間及報告人,並決定於八月舉辦一次讀書會。

將本篇文章推薦到 推薦到Facebook 推薦到Plurk 推薦到Twi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