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近世儒學與社會學術討論會」第四次討論會紀要

 
講題: 「清初浙西遺民理學的流衍——以楊園學派為中心」專書計畫
從註解到批評、改編——蒙學定位強化下明儒對《小學》的批評與挑戰
報告人: 林勝彩教授(醒吾科技大學商業設計系)
莊民敬(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候選人)
召集人: 呂妙芬教授(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時間: 2022年 8 月 27 日(六)下午 1:30 至 5:00
地點: 視訊會議
撰寫人: 丘文豪博士(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博士後研究人員)
 
「中國近世儒學與社會學術討論會」第四次討論會紀要
 

  2022 年第四次「近世儒學與社會研究」討論會,於 8 月 27 日(六)採線上方式進行。本次會議有兩名發表人提出論文,共九人上線出席。

  首先,由林勝彩教授報告「清初浙西遺民理學的流衍——以楊園學派為中心」專書計畫與各章的安排構想。張履祥 (1611-1674) 是清代思想史中相當重要的朱子學者,但他的理學思想卻沒有特殊的創發之處。因此,林教授轉換視角,試圖從提倡及實踐朱子學的角度,探詢張履祥思想的生命意義與學術志業。另一方面,林教授也將研究範圍擴大至浙西遺民社群,藉此闡發張履祥的學術影響與意義,及其從清初遺民,到十九世紀獲從祀孔廟的大儒之歷程。

  與會學者認為,林教授長期研究張履祥與浙西遺民,已累積一定的研究成果,其研究構想與當前學界對思想史研究的反思一致,因此專書計畫相當值得期待。與會學者也建議林教授在章節安排與寫作上,可以強調十七世紀張履祥的聲名不顯,以及在十九世紀獲致的崇高地位,帶出從祀孔廟之後對於張履祥的歷史形象及相關認知的影響。另外,也提醒林教授注意「浙西遺民」與其他地區士人的交往及對話,或可在對照之下更凸顯浙西遺民的特色,同時注意浙西遺民在不同文類中的自我表述,以及史傳記載的形象差異。也有學者建議林教授可考慮增加一章,探討張履祥於方志紀載中形象的轉變,考察張履祥從祀前後在地方上影響的變化。

  接著,莊民敬報告〈從註解到批評、改編——蒙學定位強化下明儒對《小學》的批評與挑戰〉一文,討論朱熹《小學》文本定位在明代的演變。莊民敬透過明儒《小學》的註解、批評與改編,指出儘管明代《小學》具有修身、勸善、準經典與考試用書等性質,但強化《小學》的蒙學定位實為發展的主調,此乃異於朱熹原本的安排與定位,也和元代不同。文中指出明初的纂疏體,與之後出現簡化的註解版不同,可見此書在明代蒙學化的發展。接著,檢討明儒對《小學》的評論,包括選文艱澀、句式參差、參以大人之事、古今禮俗差異、選例不當及不當言天命等,這些批評顯示明儒以蒙學教材定位《小學》,本文也進一步反思並評述明儒的批評。文章最後,根據湛若水 (1466-1560)、呂柟 (1479-1542)、黃佐 (1490-1566) 改編《小學》的著作,指出有以〈大學章句序〉、《論語》「入孝出弟章」為編纂依據的現象。

  與會學者認為,本文根據大量明代《小學》文本進行研究,並仔細比對架構與內容的差異,說明明代《小學》文本定位的變化,是一篇內容豐富、寫作相當完整的論文。不過,本文同時呈現其他非蒙學化的《小學》文本,作者應該更清楚地說明此現象,並考量各文本的受眾差異。也有學者建議作者可以在文獻分析之外,突出《小學》的實際作用與影響,探尋《小學》於家庭與社會教育的落實狀況。與會學者也提醒,章節名稱較冗長,建議以更簡潔的方式命名,並加強各小節之間的聯繫。

將本篇文章推薦到 推薦到Facebook 推薦到Plurk 推薦到Twi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