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史歐語文獻讀書會」第二次討論會紀要

 
講題: 從耶穌會與中國宗教的關係談起:在地化或全球化?
主講人: 陳慧宏教授(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
主持人: 謝歆哲教授(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評論人: 吳孟軒教授(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時間: 2022 年 2 月 25 日(五)下午 3:00 至 5:00
地點: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檔案館第一會議室
撰寫人: 王儷橋(國立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生)
 
「明清史歐語文獻讀書會」第二次討論會紀要
 

  「明清史歐語文獻讀書會」2022 年第二次討論會,由讀書會召集人謝歆哲教授主持,邀請陳慧宏教授以「從耶穌會與中國宗教的關係談起:在地化或全球化?」為題,從方法論切入,探討耶穌會對聖母像的詮釋,並且提出聖母牙雕像研究的新嘗試。

  陳教授首先回顧過往對於聖母聖像的研究。耶穌會在中國的傳教所面臨聖母像詮釋問題的挑戰,主要因應方式有二:第一是以另類的宇宙或天下觀詮釋,將聖母化作民間信仰中的女神形象;第二則是藉由將聖母觀音化、中國化,以達成與異文化的調適。雖然聖母並非女神,但是女神化的現象在美洲也相當普遍,這些案例顯示出耶穌會士在中國傳教時,與地方文化及民間宗教的互動與嘗試,除了呈現出多元的複雜性,也跳脫以往從儒家或士人出發的研究視角。梅歐金教授 (Eugenio Menegon) 透過地方禮儀與社會關係的角度研究福建省福安縣的信徒,再度印證了在「儒家基督宗教」的路線之外,同時並行著天主教與民間信仰的互動。以此出發,陳教授欲探討耶穌會與中國宗教的關係。首先,過往研究偏重儒家與民間宗教之間的對立關係,此一取徑有其問題,因為兩者並非截然涇渭分明,況且儒家的宗教性也引發禮儀之爭的問題。除此之外,尚須探討天主教與中國民間宗教的關係。在經歷了九○年代強調中國中心視角的敘事典範轉移後,論者更加注意到天主教在禮儀層面與民間信仰的互動,呈現出非菁英與非儒家的特色,但由於這同時涉及天主教在民間採取的傳教手段,因此無法單以在地化概括而論。總而言之,耶穌會與民間宗教的關係存在著曖昧不明與跨越宗教的互動,尤其透過聖母像之於偶像崇拜的詮釋,更能發現其存在的矛盾與應對手段的複雜性。

  陳教授亦提出可藉由聖母象牙雕像,作為聖母像與地方宗教互動的觀察著力點。聖母象牙雕像流傳於中國東南沿海、菲律賓、美洲與日本等地,其母圖為天主聖母抱子像,然而流傳於各地的聖母像卻融合了當地女神的形象或藝術特色,藉此可進一步探討當地傳教士如何理解與詮釋此種混融式的風格。這種調適於地方文化的現象,可藉此發展出「宗教地理學」的視角,觀察聖母象牙雕像的海洋性質,串聯起印度洋與東亞、東非等非歐洲海域,同時也觸及象牙貿易圈的討論。此種非歐洲中心的海洋性質除了展現歐洲人自認擁有征服自然的力量以外,也刺激歐洲人對於非歐洲人種與自然法則的進一步思考。

  演講結束後,評論人吳孟軒教授認為聖母象牙雕像過去少有討論,且串聯象牙貿易圈與跨海洋文化的串流,是個有趣的切入點。與會的國立臺灣大學藝術史研究所施靜菲教授亦提醒,象牙作為材料被使用的時間相當早,在文藝復興時期亦作為貴族的炫耀品,其宗教性與自然法則的討論尚能再細究。

將本篇文章推薦到 推薦到Facebook 推薦到Plurk 推薦到Twi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