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史歐語文獻讀書會」第一次討論會紀要

 
講題: 《附律易解》的德文譯本:多語環境下清代法律知識的不/理解
主講人: 陳牧謙先生(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博士培育人員、俄亥俄州立大學歷史學系博士候選人)
主持人: 謝歆哲教授(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時間: 2022 年 2 月 7 日(一)下午 3:00 至 5:00
地點: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檔案館第一會議室
撰寫人: 林以婷(國立臺灣科技大學 MBA 碩士生)
 
「明清史歐語文獻讀書會」第一次討論會紀要
 

  2022 年「明清史歐語文獻讀書會」第一次討論會,由讀書會召集人謝歆哲教授主持,邀請陳牧謙先生分析、領讀由德國考古學者勒柯克 (Albert von Le Coq, 1860-1930) 依據察合臺文版《聖諭十六條附律易解》(Lī-kitābi) 所作的德文翻譯。

  陳先生的研究主要聚焦於二十世紀的漢語穆斯林翻譯史,此次講題的發想源自 2021 年於明清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發表的論文 “Revisiting Lī-kitābi (c. 1880): The Global Production of Legal Knowledge in Late Qing Xinjiang”。陳先生從察合臺文版《附律易解》延伸討論其後俄文、阿拉伯文及德文等多語轉譯的過程,包括譯者之背景介紹,並以德譯本為例,重新檢視多語環境下,清代聖諭教化之進行。

  《附律易解》由江蘇學政夏炘 (1789-1871) 以康熙《聖諭十六條》為基底纂修而成,於 1867 年奉同治諭令武英殿刊行。聖諭作為教化人民法律知識的教材,除了藉由鄉約月講普及外,也透過童生考試的制度加以深化,並衍生出多元的文類、宗教活動與表演。1877 年,左宗棠 (1812-1885) 收復新疆後,其手下將領張曜差人將《附律易解》譯成察合臺文,以漢察合璧的方式出版,題為 Lī-kitābi,意指「“Lī” 書」。察合臺文為數種突厥語——包括維吾爾語、烏茲別克語,甚至塔塔爾語——的文言、古典形式,使用阿拉伯字母書寫,因此 Lī-kitābi 在新疆的刊布,隨著突厥族群的人際旅行網絡散播至周邊區域,並被翻譯成其他語言。

  1901 年,俄籍的突厥學與民族學學者卡塔諾夫 (Nikolai Fedorovich Katanov, 1862-1922) 發表了 Lī-kitābi 的俄文譯文,並附上以阿拉伯字母書寫的原文。這篇俄文譯作源自 1891 年,卡塔諾夫在塔城與學者哈力迪 (Qurbān-ʿAlī Khālidī, 1846-1913) 的會面。在此一機緣下,卡塔諾夫見到了哈力迪多年前在吐魯番旅行時購買的石印本 Lī-kitābi,並抄錄了其中察合臺文的部分。此外,1904年,來自敘利亞的學者俄薩里 (Saʿīd Muḥammad al-ʿAsalī, 1870-c. 1932) 將其所作的阿拉伯文譯本出版發行,題為《中國的法律》(Qānūn al-Ṣīn)。

  1925 年,考古學家勒柯克出版德譯本 Das Lī-kitābi。勒柯克在四十歲轉職考古學家後,曾領導德國第二及第三次的新疆考察,於 1904、1905 年間,在吐魯番向蒙師 (munshī) 阿布馬赫迪 (Abū al-Mahdī, n.d.) 學習察合臺語。同時,勒柯克獲得吐魯番王額敏和卓 (Ämin Khoja, r. 1900-1932) 贈與 Lī-kitābi。由於此書的察合臺文譯文並非使用自然流暢的突厥語寫成,而是類似元代的硬譯公文體,因此翻譯過程耗費了二十年才得以出版。

  此外,由於 Līkitābi 經過多重轉譯,因此藉由不同譯本間的文獻研究,可以探討訊息傳播與文化接觸等課題。例如上述俄、阿、德文版本之譯者皆不諳漢語,因此他們對文本的理解勢必仰賴突厥語、漢語雙通的報導人協助。另外,《附律易解》原文多有用典,這些典故在翻譯過程中也須多加解釋。例如,Lī-kitābi 加大篇幅解釋了聖諭第一條提及的「王祥臥冰」之典故,因此德譯版也隨之出現較完整的故事。

  關於 Lī-kitābi 的研究,在相關領域最傑出的兩位學者 Eric Schluessel 和David Brophy ,都認為 lī 即「禮」。但藉由勒柯克針對聖諭第八條「講法律以儆愚頑」的譯文 (“Der von dem Grossen Chan des Reiches festgesetzten Li-Regeln in jedem Abschnitt einzeln erfolgten Auseinandersetzung…”),可知 lī 一字的對應詞即「法律」,由此可釐清 Lī-kitābi 的 lī 非「禮」,而是「律」。

  報告結束後,與會學者詢問勒柯克德譯本的出版是否引起後續學界的討論?一般東方學者如何評價此譯作的翻譯品質?陳先生回應,美國漢學家艾伯華 (Wolfram Eberhard, 1909-1989) 曾將勒柯克譯本與《附律易解》原漢文版進行對照,並直言其翻譯不佳,認為應將整本全面重翻,可能是致使勒柯克的德譯本較少受到關注的原因。

將本篇文章推薦到 推薦到Facebook 推薦到Plurk 推薦到Twi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