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的思想世界與東亞研究工作坊」第四次討論會紀要
|
|
鄭芳祥教授擬提出《南宋永嘉學術與文章研究》(題目暫擬)書稿,做為升等代表著作。本次報告,即提出書稿之撰寫規畫,供與會眾師友提出意見。
與會者提出幾點意見:一、劉德明教授認為「經資於文」的「經」,是解釋經典的解經著作,而非五經本身,與「文資於經」的「經」不同。兩者皆寫作「經」,但意義不同,應於〈導論〉中清楚說明。二、楊自平教授認為觀察此部專著所收集的論文,可知此書屬於斷代的地域性學派研究。因此,「永嘉」的地域性特色,「南宋」的時代特色,都應該突顯並聚焦於學派的特色。三、楊祖漢教授提問,「夫子之文章」,其中的「文章」不僅是文辭,而是包括更廣闊的層面。學界對永嘉學派的一般理解是「以事功為道德」。事功是否有「形上學」的表現?四、林月惠教授則分別提出〈導論〉調整、題目修改簡潔、目錄對應研究對象、章節調整等建議。
許慧玲教授〈王船山神化觀之「合目的性」——與康德《判斷力批判》(Kritik der Urteilskraft) 交相映〉一文,指出過往學術界評船山思想為「道器合一」、「形上形下原是一」,此雖能把握船山思想之要旨,卻不能呈現船山「氣」本色的細緻,直至楊儒賓教授的「氣的體用論」為船山衡定了氣的本體,始將船山的論述完完全全的移到「氣」的主場。然而「氣的體用論」中的本體,仍須揭示其實存的內涵。在船山「神化」二字連用的文本,以及「神」、「化」分論當中,發現「神」的超越義內容豐實,足以詮釋「氣的體用論」中的「體」,甚至更明確的將氣之體與道德連結。因此,在船山思想的超越面,幾乎確認「神化」思想無法缺席。只是,自然大化中的「神」,其於自然界域與道德世界的中介角色為何?這是本文細膩分析之處。康德 (1724-1804) 於《判斷力批判》提出自然概念經驗法則中的「合目的性」,以調和大陸唯理主義與英國經驗主義。本文以康德美學為詮釋進路,將船山「神化」觀的「神」作「合目的性」的理解,包含「合目的性」的美學表象、「合目的性」的邏輯表象兩個部分,透露出康德的「合目的性」之「契合」原則與船山神化義的至理義、諧和義之相輝映。最後歸結船山「合目的性」特性的「神」為聯繫氣與道德之間不可或缺的角色。
與會者提出幾點意見:一、船山於《張子正蒙注》由氣說道的內容,或許可以用康德「反省式判斷」理解,建議補入。二、作者設計開放式「神化」義的表格,內容簡略而多樣,反而與文章後半部不相應。
許教授回應:一、《張子正蒙注》的文本或多或少相應於《判斷力批判》的下冊「目的論判斷力」的理論,由於時間不足,尚未能處理這部分的內容。二、圖表內容與後面行文如果未能一一呼應,圖表的創意反而變成是一種干擾,日後修改會特別注意表達方式。
張惠敏〈從中國經典詮釋傳統論朱子《周易本義》〉一文,其問題意識在於《易經》之所以是有字天書的原因,一是它本身不成完整的文章與句子,另一是我們無法恢復占卜的情境,而導致詮釋上的困難。然而,這是否表示我們無法從此書中獲得意義?特別是中國傳統的學者究竟憑藉著何種方式,將《易經》賦予意義?本文以朱子作為思考的起點,乃因朱子的解經方法,是直接從《易經》經文本身出發探求箇中意義;同時朱子的《周易本義》在宋明時期具有關鍵性的地位。在《周易本義》中,朱子對於卦象之詮釋,終究會反求諸己是否有相應此卦之德。若相應,則此卦可以无咎。因此,本文欲探求朱子是如何從《易經》中讀出意義,以及實踐《易經》之意義為何的問題。
與會學者提出幾點疑問:一、此文以〈彖傳〉、〈象傳〉、王弼與朱子的《易經》詮釋,來勾勒傳統學者認為的《易經》的意義,是在「句法」與「義理」這兩個層次上,但未提到程伊川與楊慈湖的解易模式,這是否代表他們的解易模式不完整,同時我們應如何評價他們的解易模式?二、此文引用謝大寧教授的觀點,認為傳統學者進行《易經》意義繁衍的工作,主要是「句法」與「義理」的層次,是否有超越謝教授的講法?
報告者回應指出:一、〈彖傳〉、〈象傳〉是《易經》最早的讀者,以及魏晉時期的《易經》詮釋,主要以王弼為典範,而且朱子《周易本義》是宋明學者必讀書籍,這是本文選擇這些典範文本的原因。程伊川《易程傳》雖與朱子《周易本義》二者在《易經》詮釋上有歧異,然而在方法上二者皆同樣著重在「句法」與「義理」的層次。因此,並非程伊川與楊慈湖的解易模式不完整,而是他們的解易方式,基本上與〈彖傳〉、〈象傳〉、王弼與朱子,進行《易經》意義推衍的模式相同。二、雖然此文主要的研究方法源自謝大寧教授的觀點,但本文著重在朱子延續〈彖傳〉重視獨爻的方式解經,以及朱子認為《易經》的意義是在道德人品修養的層次,同時朱子在實踐《易經》的意義,他認為君子在面對此卦時,採取的因應之道,這是本文研究朱子《周易本義》所獲得的研究成果。換言之,謝教授著重在《易經》這部書的架構性問題,本文則是側重在朱子《周易本義》作為《易經》的注本,它具體呈現為何種意義,同時朱子是如何實踐《易經》的意義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