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的思想世界與東亞研究工作坊」第二次討論會紀要

 
講題: 明代馬理的《易》學師承與治《易》特色論析
東亞視野下的和平思想:以〈為中國文化敬告世界人士宣言〉為例
報告人: 楊自平教授(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系)
梁奮程教授(東海大學哲學系)
召集人: 林月惠教授(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
時間: 2021 年 4 月 16 日(五)下午 3:00 至 7:00
地點: 國立中央大學儒學研究中心、視訊會議
撰寫人: 楊自平、梁奮程
 
「明清的思想世界與東亞研究工作坊」第二次討論會紀要
 

  楊自平教授〈明代馬理的《易》學師承與治《易》特色論析〉指出,馬理 (1474-1556) 為明代中葉著名《易》家,著有《周易贊義》,曾從學於王恕 (1416-1508)、王承裕 (1464-1538) 父子。馬理重視聖人大義與修身經世,以陰陽之理通貫天地與人事,實受王恕父子影響。馬理面對佛老對宇宙生成、人性與工夫實踐以及生死觀的看法,則是融會漢宋,歸宗程朱,期許以《易》之生生之理、感通及中庸之道回應,並援引儒家政治理想釋《易》,從根本處談人君修德,用賢善聽,勤政愛民,以及人臣宜公而忘私,謹言慎行,依時順處。同樣地,馬理雖然著重義理闡釋,卻又不廢象數、占筮,致力疏釋經文,融會前賢觀點,並結合時代性及自身體悟,時出新義,足為後世師法。

  與會者提出幾點疑問:一、文中提到馬理歸宗程朱,但馬理重義理釋《易》,實較接近程伊川,宗朱是就哪一部分見出?二、馬理釋《易》重君臣關係,似乎較接近程伊川?三、馬理論君道似乎過於保守,能否說明?四、為何馬理論著多未傳世?五、馬理既然承繼朱子亦重視占筮,是否曾論及複雜的占筮之法?

  楊教授回應如下:一、馬理的宗朱立場基於以下三點:肯定《易》為卜筮之書、釋《易》亦重占辭,且自道承繼朱子。二、就重視義理釋《易》這部分確實接近程伊川之《易》。三、明代君主權力甚大,加上重用權臣,知識分子難以暢所欲言。馬理釋《易》強調君德,雖然保守,卻是儒家一貫理想。再者,馬理於時政能適時進言,在當時高壓的時代氛圍之下,已屬難得。四、關於馬理諸多論著未傳世,推測與關中大地震有關。

  梁奮程教授〈東亞視野下的和平思想:以〈為中國文化敬告世界人士宣言〉為例〉指出:第一、雖然〈宣言〉並沒有就「和平」顯題,但是仍然可以抽繹出新儒家唐君毅、牟宗三、徐復觀諸位先生對「和平」的看法。第二、新儒家以生命體來理解文化,中國文化不是單一純粹的文化生命體,而是匯聚了以儒道佛為主流的文化系統。受到西方文化衝擊以後,新儒家認為中國文化也可以因應西方文化的衝擊而作出回應。在政治上,新儒家主張除了可以開出民主政治這一重要的現代化訴求之外,和平也不能不受到重視。第三、〈宣言〉發表的時代,正是盟軍審判納粹德國所犯「種族滅絕」(genocide) 暴行的歷史時刻。〈宣言〉主張「春秋所謂『興滅國、繼絕世』乃一客觀普遍的原則」,亦從新儒家的和平思想來呼應人類對種族大屠殺的揚棄。第四,民主是〈宣言〉的主體敘述,通過引入白永瑞對「和平」的積極定義:「消除軍事主義、貧困、環境破壞、家長制等引起所有結構性壓制的方面來重新定義和平。」這意味著只有民主可以帶來和平,也就是「民主和平論」(democratic peace theory),Spencer R. Weart 從政治科學的角度論證民主國家之間不會出現戰爭,這樣的論述可以替新儒家的主張提供政治學的論證。第五、引入白永瑞的東亞視角定位〈宣言〉。白氏提供一個「雙重周邊的視角」,〈宣言〉處於邊陲中的邊陲,卻建立了以儒家心性論為核心的主體性,可以適應現代也得以克服現代性的問題。

  與會者提出幾點疑問:一、應該參考黃冠閔教授的〈唐君毅的永久和平論〉一文。第二,民族與主權的問題要如何解決?第三,台灣要如何在雙重周邊的視角自處?韓國與台灣所應對的處境不盡然完全相同。

  梁教授回應指出,文章未夠周延,將增加提問者指出的文獻,並納入主權弱化的想法,以及深入討論雙重周邊、現代性的適應與克服的雙重性。

將本篇文章推薦到 推薦到Facebook 推薦到Plurk 推薦到Twi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