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世儒學與社會研究學術討論會」第四次討論會紀要

 
講題: 生態與政治:環境史視野下的蝗災
明代中晚期《中庸》鬼神章之詮解——以蔡清、袁黃與葛寅亮為主的討論
為經世辨心性——以吳廷棟校訂《《理學宗傳》辨正》為例
報告人: 張繼瑩教授(國立清華大學通識教育中心)
林峻煒教授(中原大學通識教育中心)
丘文豪(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博士)
召集人: 呂妙芬教授(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時間: 2021 年 10 月 23 日(六)下午 1:30 至 5:00
地點: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檔案館第三會議室
撰寫人: 丘文豪(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博士)
 
「近世儒學與社會研究學術討論會」第四次討論會紀要
 

  2021 年第四次「近世儒學與社會研究」討論會,於 10 月 23 日(六)假中研院近史所檔案館第三會議室舉行。本次會議發表三篇論文,共十一人出席。

  首先,張繼瑩教授發表〈生態與政治:環境史視野下的蝗災〉一文。張教授指出,由於當前研究重視捕蝗的歷史記載,因此形成一套歷朝、歷代皆有捕蝗的論述。然而,捕蝗有一定的困難,方志史料也以各式各樣不捕蝗的內容為大宗。且歷代推動捕蝗政策時,都必須對抗不捕蝗的歷史記憶。時至清代,儘管國家有一套縝密的捕蝗法令,但實際的捕蝗工作卻受限於權責界線,以及各種行政程序。這些困難促使官員採納不捕蝗的歷史論述,作為不行動的依據。張教授認為,在捕蝗的防治行動中,捕與不捕兩種論述間的張力,實為政治文化的一環。

  與會成員認為,張繼瑩教授以環境史的角度處理方志中的蝗災記載,相當富有新意。然而,目前文章仍以政治史的探討為主,較缺乏從科學史、知識史、環境史的角度解析材料。張教授或可加入生態學的背景,如探討時人是否於捕蝗與不捕蝗之間,考量生態環境的影響。就政治層面而言,本文著重於文化論述,或可加強討論官員面對的實際行政困難。與會學者也建議張教授參考「環境政治史」如何討論政治問題與權力範圍的關係。最後,與會成員也提供若干二手研究與文章結構方面的建議。

  接著,丘文豪博士報告〈為經世辨心性——以吳廷棟校訂《《理學宗傳》辨正》為例〉一文。丘博士指出,吳廷棟晚年與學友們校訂刊行劉廷詔《《理學宗傳》辨正》,並大量抄錄羅澤南《姚江學辨》作為附錄,此校刊活動是了解吳廷棟經世思想的重要線索。丘博士認為,吳廷棟有鑑於十九世紀的政教失序,且欲矯正當時調和、實踐與權變的理學傾向。因此,吳廷棟藉由校訂《《理學宗傳》辨正》,不僅斥責陸王心學為禪學,更嚴格防範理學家言「心」之處。他強調必須以「理」與「性」作為經世活動的依據與根源,方能確保道德與政治的秩序。丘博士認為,以吳廷棟的活動為例,可見十九世紀有一群跨越省籍、以理學為認同的程朱學者,他們結合理學義理之辨與經世思考,抱持著嚴格的「性即理」立場並付諸行動。同時,吳廷棟等人也展現了一套不著重於治法層次的經世思想。

  與會學者表示,丘博士的論文展現了程朱學者獨特的經世思考,然而,本文主要篇幅在討論義理內容,應更加說明他們的現實關懷,具體的行動背景、過程及可能影響。此外,也可比較吳廷棟等人與其他經世士人的差異,他們與洋務派的關係等。與會學者也針對丘博士的論文題目提出修改建議。

  最後,林峻煒教授報告〈明代中晚期《中庸》鬼神章之詮解——以蔡清、袁黃與葛寅亮為主的討論〉一文。林教授考察明代中晚期《中庸》鬼神章之詮解文本,指出明代中晚期存在著反省宋儒「鬼神」解釋的論述。他們批判朱熹《四書章句集注》的「人死氣散」說,主張人死後「神」仍可留存,認為鬼神為實有,並掌管天地間之福善禍淫。林教授分析蔡清、袁黃與葛寅亮的《中庸》鬼神章之詮解,呈現明代中晚期關於鬼神詮解的特色。林教授認為,本文提供重新理解明清之際「儒學宗教化」之現象,以及儒學與天主教進行對話的可能途徑。

  與會學者表示,「宋儒」的內涵極為複雜,建議林教授將比較的對象限縮於朱熹的鬼神詮解。另外,討論袁黃的案例時,也可以補充道教脈絡的變化。最後,由於林教授試圖探討儒學與天主教之對話,因此建議在文章中應多發揮利瑪竇與明代中晚期「鬼神論述」的關係。

將本篇文章推薦到 推薦到Facebook 推薦到Plurk 推薦到Twi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