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長城──戰後中華民國海軍發展史

 
 
主講人: 金智教授(空軍航空技術學院通識教育中心教授)
主持人: 蘇聖雄教授(中研院近史所副研究員兼檔案館主任)
主辦單位: 中研院近史所--蔣介石研究群
時間: 2025 年 05 月 09 日(五)上午 10:00 至 下午 12:00
相關連結: https://www.mh.sinica.edu.tw/UcEvent00_Detail.aspx?eventID=2346&tableName=Event&tmid=21&mid=57
地點: 中研院近史所檔案館第三會議室
摘要:
 
 本次演講,主講人將針對新書《海上長城──戰後中華民國海軍發展史》做介紹。
民國34年9月1日,國民政府於軍政部設立海軍處,籌劃戰後海軍的整建發展。民國35年6月1日,國防體系全面改組。7月,成立海軍總司令部,隸屬國防部,新的海軍領導中樞終告確立。此後,中華民國海軍經歷綏靖戡亂、遷臺建軍、整軍備戰等階段發展,成為鞏固海疆的重要力量。
本書分為六章。前三章聚焦在綏靖戡亂時期(1945.9-1949.11)、遷臺初期(1949.12-1958.8)以及在臺整軍備戰時期(1958.8-1978.12)的中華民國海軍建軍歷程,從新的海軍領導中樞確立、海軍教育體系建立、派遣官兵赴海外接艦受訓以及吸收歐美海軍的技術及現代化海軍的知識談起,在海軍組織編裝、後勤制度、教育與訓練、人事組織革新,乃至艦艇裝備的汰換和自力研發,皆有詳盡敘述。後三章則分別針對民國50-70年代的海軍重要事件──潛艦部隊、反攻大陸的「國光計畫」以及國共臺灣海峽三次海戰──進行探討與研析。中華民國海軍從「武昌部隊」起,陸續向義大利、美國、荷蘭等國採購潛艦,於民國70年代建立起具有戰力的潛艦部隊;民國50年4月,蔣中正總統成立「國光作業室」以推動反攻作戰,然而美方始終不支持國軍反攻;民國54年,我海軍與中共海軍先後在臺灣海峽發生五一(東引)、八六、烏坵等三次海戰,其規模及傷亡雖然不大,卻暴露我海軍戰力薄弱,迫使蔣總統打消反攻念頭,改變日後國軍建軍備戰的政策及方向。61年7月,「國光作業室」裁撤,「國光計畫」則束之高閣,國軍反攻大陸由原先的攻勢作戰,轉變為著重臺海防衛的守勢作戰。
本書大量參考海峽兩岸出版之海軍史料文獻、軍事史論文、口述歷史及檔案資料,詳盡論述並解析中華民國海軍建軍發展歷程,是作者前作《青天白日旗下民國海軍的波濤起伏(1912-1945)》的延續,更是中華民國海軍史研究的又一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