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台灣史論叢系列講座(文學篇):「小地方」與「大世界」──台灣文學的感覺結構
|
簡介:
「台灣文學」成為一個公共討論話語,以及出現文學史著述,是在日治時期;但,當時在日人眼中,其地位相較內地中央文壇,乃屬處於邊陲的「外地文學」。到了戰後政權改易,初期在中國文學史觀下,曾被視為「邊疆文學」或「地方文學」,到了80年代台灣文學始獲正名,其後更陸續展開文學主體性、學科體制化的追求。迄今,又歷經與東亞文學、世界文學關係性或比較研究的拓展,充分展現台灣文學由在地出發,邁向國際的汩汩活力。本次講座將回溯此一耕耘過程,並以重要文類和議題為例加以說明。
主題閱讀:《世界中的台灣文學》
「台灣文學」成為一個公共討論話語,以及出現文學史著述,是在日治時期;但,當時在日人眼中,其地位相較內地中央文壇,乃屬處於邊陲的「外地文學」。到了戰後政權改易,初期在中國文學史觀下,曾被視為「邊疆文學」或「地方文學」,到了80年代台灣文學始獲正名,其後更陸續展開文學主體性、學科體制化的追求。迄今,又歷經與東亞文學、世界文學關係性或比較研究的拓展,充分展現台灣文學由在地出發,邁向國際的汩汩活力。本次講座將回溯此一耕耘過程,並以重要文類和議題為例加以說明。
主題閱讀:《世界中的台灣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