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見美人—以《淞濱花影》為中心看晚清上海百美敘事的視覺轉向等

 
 
主講人: 劉秋蘭女士、林亨芬女士、葉亭葶女士、淺沼千惠女士
主辦單位: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時間: 2018 年 12 月 24 日(一)下午 2:30 至 下午 4:30
相關連結: http://www.mh.sinica.edu.tw/UcEvent00_Detail.aspx?eventID=1354&tableName=Event&tmid=21&mid=57
地點: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研究大樓一樓會議室
※看見美人─以《淞濱花影》為中心看晚清上海百美敘事的視覺轉向
劉秋蘭(常州工學院藝術與設計學院講師)

摘要: 晚清的百美類書籍出版熱潮和《申報》文人圈有密切關係,他們一面追慕晚明的風月文化,一面借用新興的媒體開創出獨特的海上百美敘事空間。這期間出版了大量的百美類書籍,其餘脈一直延續到民初。近年來對晚清百美敘事的研究主要在梳理其發展脈絡,也有學者注意到百美圖像本身所呈現出的技術與性別問題,進行了更為深入的研究。的確,通過對百美類書籍具有代表性的個案進行深入研究,去分析百美類書籍的編輯者選擇怎樣的形式來呈現這一流行題材,更有助於瞭解當時的出版環境和市場需求。本文以1887年出版《淞濱花影》為中心進行考察,不僅僅因為該書的出版可視為晚清上海百美敘事浪潮中的視覺轉向之作,而且在民初流行的百美圖中仍可見其影響。在《淞濱花影》出版之前,早已有各式花榜以名花比擬名妓,排列品第,然大多有文無圖;《淞濱花影》請畫師勾摹百位名妓小照並附一贊的體例,既是在形式上對顏希源《百美新詠圖傳》的回應,也是對其後以圖為主的百美敘事模式的開啓。本文首先對《淞濱花影》出版背景進行考察,釐清晚清滬上百美敘事發展的軌跡,探討其視覺轉向的原因;其次,通過《淞濱花影》與《鏡影簫聲初集》、陸子常《最新時裝百美圖詠》的比較,找出晚清百美圖與民初百美圖之間的圖像脈絡;最後,通過晚清上海流行的名妓百美圖與名伶百美圖之比較來討論當時的性別建構問題。

※南滿鐵道警備問題與中日交涉(1906-1931)
林亨芬(政治大學歷史學系博士)

摘要: 本研究旨在透過考察1906-1931年南滿鐵道警備問題,探討一支日本在滿建立的鐵道警備力量與中日關係的連動性。嘗試跳脫傳統外交史的國權思維與鐵路研究框架,回歸鐵道警備的本質,考察日本在滿軍警行動及其在中日、國際關係中扮演的角色。期望透過探討鐵道警備問題的起源及其演變,藉以深化南滿鐵道、關東軍在近代中外關係史的意義與定位。筆者以為,欲探究關東軍在近代中日關係上所扮演的角色,不能忽視日本在滿鐵道駐軍的沿革。南滿鐵道警備設置,除了是日本對滿統治政策一環,更涉及中日與國際問題。蓋日本設置鐵道警備乃是參考俄國前例,以獨立守備隊與鐵道警察為核心。守備隊設置雖有法理依據,然中日認知不同,加以鐵道警察於法無據,由此衍生條約解釋、華民管轄以及中日軍事衝突等爭端。第一次界大戰後,在國際追求和平、軍縮、遠東秩序的重構以及民族自決氛圍下,使日本在華擴張受到一定程度的制肘,從而在南滿鐵道警備問題上採取收斂方針。惟日本以滿蒙為其重要權益之前提,一方面將滿洲問題排除於華盛頓體制之外;另一方面,透過「援張政策」圖謀滿蒙利權並以武力介入中國內政。國民革命軍北伐前後,日奉關係生變,關東軍擬排除張作霖父子實現滿蒙分離,終釀成皇姑屯事件與九一八事變,透過武力變相解決日俄戰後以來的中日爭端。

※戰後初期在臺漢奸審判—兼論在臺「抗日史觀」的分歧
葉亭葶(早稻田大學社會科學研究院博士生)

摘要:漢奸審判是國民政府執行戰後復員的重點政策之一。剛回歸中國的台灣也成了漢奸審判的適用範圍。本研究發現,在台的漢奸審判,不僅無法達成長官公署原來希望藉此增加其統治台灣正當性及去除其認為之日本政府所遣留下來的毒害,反而激起了民怨。另一方面,也發現基於三十年代台灣社會對「抗日」定義的不同,使得戰後在如何處理對日協力者這個問題上,社會內部出現分歧的看法。

※近代中國學校運動會的出現與興起
淺沼千惠(日本東北大學教育學研究科博士候選人、日本學術振興會「若手研究者海外挑戦プログラム」)

摘要:近代中國的學校運動會1890年初現於清末教會學校,興起於1904年近代學制確立前後,旨在施行身體訓練,輔助軍國民教育,同時培養師生及參會者之愛國情操。此期因有大批日本教習來華任教,故其內容及樣式與明治日本學校運動會有諸多相似之處。1912年民國成立,同年即公布教育令提倡學校運動會,後歷經各時期之曲折發展,作為一項重要的學校活動延續至今日中國。本研究通過考察學校運動會於清末民初被導入近代中國教育之過程,以闡明學校運動會這一活動在中國教育史上的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