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黃雅仙人文講座:陳靝沅教授三場演講

 
 
主講人: 陳靝沅(英國倫敦大學亞非學院東亞系教授暨語言與文化學院副院長)
主辦單位: 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
時間: 2018 年 05 月 14 日(一)上午 10:10 至 2018 年 05 月 17 日(四)下午 12:00
相關連結: http://www.chinese.nccu.edu.tw/adplay/adplay.php?Sn=72
地點: 國立政治大學百年樓中文系330309會議室
(一)  宮廷演劇的文本世界──中國與域外視角
時間:5月14日(一)10:10
地點:政治大學百年樓309會議室
主持人:王璦玲 教授(國立中山大學文學院副院長暨劇場藝術學系教授兼主任)
講綱:
   演劇是中國宮廷文化的重要一環,關於明清宮廷演劇機構制度及舞臺藝術方面的研究已纍積豐碩成果。相較之下,宮廷戲曲雖保存了約數萬冊戲本文獻,文本研究卻仍顯薄弱。究其緣由,宮廷戲曲向來被視爲無「作者」的表演文本,在中國文學史上地位不高。戲本文獻更因深藏各館,不易查詢利用。近年來隨著清宮戲本檔案文獻的大型影印出版,為研究者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條件,但在方法上要如何系統整理及研究如此大規模的無名氏作品仍值得探索。宮廷演劇的文本世界龐大而豐富,但囿於各種因素,我們對它的掌握和利用可能仍處於片斷式的狀態。面對浩瀚如海且文本型態複雜的宮廷戲本,是否需要一套有別於研究經典戲曲文學作品的方法?明清兩代宮廷戲本有無內在脈絡,其研究要如何與戲曲史及文學史接軌?此外,許多外國使節、觀衆對中國戲曲最早的,或甚至是唯一的接觸和印象,其實來自宮廷戲曲,在歐洲、東亞及東南亞等地文獻中都留存珍貴記錄。此次講座將從文本角度出發,思考如何結合傳統書目和數位科技、利用中外文獻,嘗試對明清宮廷大量戲本文獻的不同文本世界進行鏈接及統合。

(二)  兩種閲讀聯想——「文本性」與「視覺性」
時間:5月16日(三)10:10 
地點:政治大學百年樓309會議室
主持人:侯雲舒 教授(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副教授)
講綱:
   一部作品的閲讀過程,可能引發我們做多重多元的聯想。戲曲及各種説唱文學,與演出密切相關,兼具案頭讀本與場上表演的雙種身份。「戲曲」一詞,包涵作爲表演技藝的「戲」與作為詩歌文學的「曲」兩層意義及特性,在不同歷史時期、不同類型作品中各擅勝場。如宮廷演劇以排場宏偉壯大、舞臺設計變化多樣著稱,通過視覺展演吸引觀眾;文人戲曲則更側重於利用文字營造共同的文學空間,與讀者進行對話。這不僅是案頭與場上的區別,或是讀者與觀衆體驗的對比。在閲讀層面上,以「文本性」與「視覺性」這兩個概念來審視各式曲本,能否引導我們更為關注戲曲各個組成部分(曲辭、舞臺指示等)所提供的不同綫索脈絡?如何閲讀各類型戲曲、不同作品或甚至同一作品的不同曲本型態,是否要求我們採取不同讀法、作不同聯想?

(三)  宮廷之外——「地方承應戲」的文化空間與地景書寫
時間:5月17日(四)10:10
地點:政治大學百年樓309會議室
主持人:蔡欣欣 教授(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教授)
講綱:
   中外宮廷都可看到一個現象:所謂「宮廷戲曲」的承應編寫,並不局限於京城皇宮的範圍。康、乾二朝,各地安排接駕的迎鑾戲曲或是地方進呈的祝嘏劇本,時有所見,形成清宮戲曲的一道特殊文化景觀。這類戲曲,姑且概括稱之為「地方承應戲」,雖然同樣是為皇帝觀賞所作,卻都是在宮廷以外創作或演出,多數是由當地官員士紳召集文人曲家編排承應。它們一方面可視爲內廷演劇傳統的延伸,另一方面又是宮外文人或民間社會的產物。以王文治(1730-1802)為乾隆四十五年第五次南巡所編寫的浙江迎鑾戲曲爲例,新劇九折「皆即地即景爲之」。這些地方承應戲如何處理宮廷與地方、帝王政教與民間風俗之間的互動?它們所呈現的戲曲文本世界,又與所身處的、所書寫的地域空間做何交織?

海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