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國之眼* 館藏舊籍警務類書展相關圖片

 
 
主辦單位: 國立臺灣圖書館
時間: 2018 年 01 月 16 日(二)上午 9:00 至 2018 年 10 月 28 日(日)下午 5:00
相關連結: https://www.ntl.edu.tw/ct.asp?xItem=63791&ctNode=2206&mp=5
地點: 國立臺灣圖書館6樓臺灣學研究中心
在您心裡,警察是什麼形象?是人民保母?還是國家公權力的象徵?
日本領臺以後,一時治安未靖,臺灣總督府為了掌握各地治安而引進警察制度,並建立警察培訓機制。但是由於初期統治者尚在摸索統治方針,無論政策或機關均異動頻繁,如1897年實施的「三段警備制」因成效不彰而於隔年廢止,中央警務機關亦直到1919年才進入穩定的階段。
戰前臺灣的警察依其功能,大致分為保安警察、司法警察、衛生警察、經濟警察、理蕃警察、航空警察及特別高等警察等類型,除了執行法務、衛生事務、經濟控制與原住民統治等業務外,亦配合保甲、壯丁團等組織推動一般行政事務,並在各地廣設派出所、駐在所。警察與民眾生活密切接觸,是國家公權力展現的第一線角色。
1923年,蔣渭水等人因申設「臺灣議會設置期成同盟會」,遭總督府以違反「治安警察法」逮捕,史稱「治警事件」。今年逢「治警事件」95周年,本館特別策劃本次警務類書展,除了在此關鍵時刻回顧「治警事件」之外,也期待藉由本次書展,與讀者共同認識戰前臺灣警務發展的脈絡。
展覽期間:107年 1月16日~10月28日

展覽地點:6樓臺灣學研究中心

※開幕式:107年1月17日 星期三 下午14點 / 6樓臺灣學研究中心
※專題講座:107年1月17日 星期三 下午15點 / 4樓4045教室 

主講人-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灣文化研究所李筱峰名譽教授
主題-「治警事件及其歷史意義


 

海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