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哲所

新理想、舊體例與不可思議之社會

——清末民初上海「傳統派」文人與閨秀作家的轉型現象

作者

胡曉真

出版單位

中國文哲研究所

出版年份

2010

ISBN

9789860248579

頁數/開數

313 頁/25


內容介紹

   這本書討論的核心是傳統才女與文人在二十世紀初中國文學轉型時期的生命選擇,以及他們在當時文壇——特別是以上海為中心的文藝圈——留下的文學影蹤。主要的關懷是,被後來的文學史視為傳統文化殘餘物的舊派文體與文人(包括閨秀作家),如何對應上海文壇新興的出版文化,如何重新塑造傳統的美感價值,又如何表現現代城市生活的經驗。相對的,本書也將眼光投向另一批受過傳統訓練的女性,她們自覺的獻身邊地的開發事業,但又同時介入遠在上海的雜誌活動,企圖與當代文壇發生互動。

目錄

 序言
 第一章 秩序追求與末世恐懼
      
——由彈詞小說《四雲亭》看晚清上海婦女的時代意識
 第二章 閨情、革命與市場
——一個閨秀作家切入民初文壇的例子
 第三章 新理想、舊體例與不可思議之社會

      ——清末民初上海文人的彈詞創作
 第四章 文苑•多羅•華鬘
      
——王蘊章主編時期 (1915-1920)《婦女雜誌》中「女性
        文學」的觀念與實踐
 第五章 知識消費、教化娛樂與微物崇拜

      ——
《小說月報》與王蘊章的雜誌編輯事業
 第六章 杏壇與文壇
      
——清末民初女性的教育與文學志業
 參考書目

 

 回頁首

 

 

跨文化視野下的東亞宗教傳統

體用修正篇

作者

鍾彩鈞、周大興 主編

出版單位

中國文哲研究所

出版年份

2010

ISBN

9789860262902

頁數/開數

294 頁/25


內容介紹

   內容包括巴得勝教授的佛十八不共法的研究——從阿毘達磨系列轉到菩薩的秘境經驗、王論躍教授的王廷相論形神關係、林維杰教授的《近思錄》中的人物意象、許抗生教授的簡說儒佛道三教的形神觀、中嶋隆藏教授的二十世紀前半期的靜坐實踐及其思想、麥谷邦夫教授的 道教教理的形成與道氣論、周大興教授的嵇康〈聲無哀樂論〉的心聲關係、鍾彩鈞教授的羅念菴的宗教意識、尤惠貞教授的從天臺教觀的進路論人間佛教之修證、郭朝順教授的從《摩訶止觀》「十境」論天臺智顗的身心觀等十篇。

目錄

 導 言 鍾彩鈞、周大興
 《近思錄》中的人物意象 林維杰
 王廷相論形神關係 王論躍
 羅念菴的宗教意識 鍾彩鈞
 佛十八不共法的研究
——從阿毘達磨系列轉到菩薩的秘境經驗 巴得勝
 天臺智顗《摩訶止觀》的「十境」與其身心觀 郭朝順
 從天臺教觀的進路論人間佛教的修證 尤惠貞
 簡說儒佛道三教的形神觀 許抗生
 已發或未發
——嵇康〈聲無哀樂論〉中的躁靜哀樂說 周大興
 道教教理的形成與道氣論 麥谷邦夫
 二十世紀前半期的靜坐實踐及其思想
——以岡田虎二郎與陳攖寧為主的
  討論 中嶋隆藏

 

 回頁首

 

 

理解、詮釋與儒家傳統:中國觀點

作者

林維杰、邱黃海 主編

出版單位

中國文哲研究所

出版年份

2010

ISBN

9789860240108

頁數/開數

425 頁/25


內容介紹

  「理解、詮釋與儒家傳統」主題研究計畫是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繼前後三期的「當代儒學主題研究計畫」之後推動的另一個大型研究計畫,由李明輝與劉述先兩位先生共同主持,執行期間自 2003 年 2 月至 2006 年元月。計劃分別從理論、個案、展望三方面進行。在理論方面,本計劃探討了西方現代詮釋學的發展及其問題。接著,則是就儒學詮釋的個案進行方法論的探討與反省。最後,在以上的兩個基礎上,本計劃對未來的儒學詮釋加以展望與評估。針對「理論」、「個案」與「展望」這三個面向,文哲所已先後舉辦了三場小型研討會以及一場綜合型的國際研討會。其中的國際研討會於 2006 年元月 12 至 14 日在中央研究院舉行,會中發表的論文均經作者修改與學術審查,並輯成「比較觀點」與「中國觀點」兩冊出版。
  收在本書「中國觀點」中的論文共有十篇,可分為四組介紹。第一組三篇論文是有關「孟子思想」之詮釋。第二組兩篇論文涉及到經學與義理學的關係。第三組論文處理朱子經典詮釋的兩種路徑。第四組論文則涉及中國儒家主流傳統的核心觀念在現代的回響。此十篇論文代表著「理解、詮釋與儒家傳統」主題研究計畫的部分成果。其中涉及的主題雖然多樣,基本上仍圍繞著儒家經典的義理詮釋以及對此詮釋活動本身的進一步反思。這也說明儒學之所以成傳統,並不只是內容上的紹述與體證,同時亦隱然形成一套如何紹述與體證的理論模型。

目錄
 導言 林維杰、邱黃海 1

評各家對《孟子•告子上》第四章之釋義——兼論儒家經典詮釋之意義 
  李瑞全 13

陽明對《孟子•盡心篇》首章之詮釋再探——從當代對陽明此解之意 見 
  談起
 吳冠宏 33

羅近溪的道德形上學及對孟子思想的詮釋 楊祖漢 65

「身心合一」之「仁」與儒家德性倫理——郭店竹簡「 」字及儒家仁
  愛的構成
 王中江 99

晚明到清初《孝經》詮釋的變化 呂妙芬 137

身心修煉:朱子經典詮釋的宗教學意涵 彭國翔 193

朱熹哲學中的意義與真理問題 林維杰 259

道統問題的反響  John Makeham  293

中體西用——晚清朝中的禮法爭議及其意涵 楊貞德 313

當代港臺新儒家對古典儒學命觀的詮釋 吳有能 367

 

 回頁首

 

 

從文士到經生
――考據學風潮下的常州學派

作者

蔡長林 著

出版單位

中國文哲研究所

出版年份

2010

ISBN

9789860234947

頁數/開數

592 頁/25

 

作者簡介


  蔡長林,台灣澎湖人,一九六八年生,台灣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現任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副研究員 。專研中國經學史、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春秋學。著有《論崔適與晚清今文學》、《常州莊氏學術新論》等,主編有《晚清常州地區的經學》、《隋唐五代經學國際研討會論文集》,校訂《翼教叢編》。另有〈唐代法律思想的經學背景
――《唐律疏義》析論〉、〈乾嘉道咸經學采風——讀《經學博采錄》〉等論文二十餘篇。
 

本書簡介

       本書立足於經學史與學術史結合的視野,以常州學者群為對象,討論清中葉至晚清民國間,常州學配的學術淵源、學術內涵、傳承演變、身分認同,以及與考據學學風的對應關係等問題。本書的基本論點,首先是轉換視域,不再以晚清今文學為論述前題,而直指常州學派的意義,須落實在清中葉的學術語境來觀察;其次,透過分析莊存與後繼者的學術作為,解析考據學興盛的乾、嘉時期,常州學者所面臨的學術形勢,闡明受到考據學解經方法論的影響,常州學術傳統的經世價值面臨到義理內容與表現形態無法配合的張力,以闡釋由「文士」轉換至「經生」的學風轉變之間,在接受、排拒與融合的過程中,所顯現的學術意義。

 

 回頁首

 

明清文學與思想中之情、理、欲
―文學篇

作者

王璦玲 主編

出版單位

中國文哲研究所

出版年份

2009

ISBN

9789860221800

頁數/開數

428 頁/25

 

編者簡介


  王璦玲 (Ayling Wang),台灣大學中文系學士,美國耶魯大學東亞語文系碩士、博士,現任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研究員兼副所長 ,蔣經國國際學術交流基金會副執行長,上海師範大學中國近代社會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員。研究領域以古典戲曲、文學理論與明清敘事文學為主。 曾任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代理所長,捷克查理大學(Charles University)東亞系客座教授。2006 年獲行政院國科會「傑出研究獎」;2005 年獲國科會「優等研究獎勵」;1998 年獲中央研究院「年輕學者研究著作獎」。著有《明清傳奇名作人物刻畫之藝術性》(1998)、《晚明清初戲曲之審美構思及其藝術呈現》(2005);編有《明清戲曲國際研討會論文集》(1998)、《欲掩彌彰:中國歷史文化中的「私」與「情」——「私情篇》(2003),《明清文學與思想中之主體意識與社會——文學篇》(2004)、《經典轉化與明清敘事文學》(2009)、《空間與文化場域——空間移動之文化詮釋(2009)、《明清文學與思想中之情、理、欲:文學篇》(2009);另著有中、英、日論文數十篇。
 

本書簡介


       「情」、「理」、「欲」的關聯,不僅是中國思想史上一項重要的研究項目,亦是明清文學發展中極為關鍵的關切重點。大體言之,在文學上,晚明以來,「尚情論」者主張「以情為本」、「以情絜理」,將「情感」的討論,由「主體論」提昇至「本體論」,企圖與理學家的「理、欲」之辨相抗衡。他們所謂「理從情出」、「理在情內」的理念,揭示出此派論者在情、理關係中「以情為主」的思維向度。而到了清代,總體的藝術思維,卻又有了重新著重「情、理合一」的趨向。這種轉折,隨著議題的聚焦與深度之增強,在文學藝術創作領域中,亦生發了重要的影響。另外,在思想上也有著類似的現象。這種「情、理兼取」的思想脈絡,雖在主張「性理」的程朱學,與「良知真實體用」的陸王學,展現不同,然對於「人情」、「事理」的重視,則有共同的標記。事實上,「情」、「理」、「欲」等概念的互動,交織成繽紛的光譜,其細節與涵義尚多未經研究,頗值探討。由於由明至清歷史、社會的急遽變動,文化語境與文化生產氛圍等因素的相應變化與刺激,情、理、欲間的關連,在明清文學的詩文、戲曲、小說創作與評論中,有極為複雜多元的呈現。本集所收十篇論文雖未呈現出其中全部的面向及意義,然而亦有若干研究成果,頗具新意,值得學界參考。我們也衷心希望,在拋磚引玉的誘發下,這些意見,能在「文學」與「思想」的視域中,開發出更多的研究議題,從而有助於彰顯出此一時期文學與思想的特色。

 

目錄

 

 導言 王璦玲

 假作真時假亦真——一僧、一道眼下的情、慾與理 李豐楙

 前七子詩論中情理說特徵及其文學指向 鄭利華

 困頓的至情——試論明代士人歸有光的自我觀 張 璉

 郝敬「溫柔敦厚」說:一個被遺忘的文學批評理論體系 蔡宗齊

 明清間文人的女色品賞與美人意象的塑造 王鴻泰

 情慾的詩學——窺探錢謙益柳如是《東山酬和集》 嚴志雄

 錢謙益詩詞中的身體寫作及其自我觀述探 楊晉龍

 記憶蘇小——由袁枚詩看情欲理的攙合與肆行 廖美玉

 「泥傀儡逢場作戲,也只與人同善」——論沈起鳳《紅心詞客四種》中之
    文人主體與社會視野 王璦玲

 清代俠義小說的武打描寫與人體文化——以《三俠五義》與《水滸傳》的
    比較為主 岡崎由美

 

 

 回頁首

 

 

明清文學與思想中之情、理、欲
——學術思想篇

作者

鍾彩鈞 主編

出版單位

中國文哲研究所

出版年份

2009

ISBN

9789860212112

頁數/開數

418 頁/25

 

編者簡介

        鍾彩鈞,臺灣屏東人。國立臺灣大學哲學系學士、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英國倫敦大學亞非學院遠東系博士(一九八七年)。曾任國立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系助教、講師、副教授。一九九年起,任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副研究員,現為該所研究員。專長為宋明理學,著有《王陽明思想之進展》、《二程聖人之學研究》、The Development of the Concepts of Heaven and of Man in the Philosophy of Chu Hsi 等。

 

本書簡介

        明清時期,由於社會政治生活的多元發展,人們的生命力得到更多的解放,對於情理欲的關係也須有新的安排。本論文集收入十篇論文,從學術思想史的角度,說明當時學者對情理欲關係的新的看法與處理態度。

        晚明思想界充斥著儒家與狂禪的爭論,其發端是王學將天理從屬於主體,開啟了情欲解放的道路,晚明至清代的儒家世界中,對情、意、實踐得到更多的肯定。在佛教方面,節義與其超越是清初佛教界關心的一個主題。另外從小說《西遊補》中,看到佛教對情採取消釋的態度。新入中國的基督教文學則反映了個人靈修與家族延續的衝突,與「即人事明天道」的譬喻方法。

        明清各教對情欲的安排有更多關注與討論,但並不是鼓勵縱欲。儒家在情的發動中斟酌是否合理,佛教則入於情中,悟其空而消釋之。在基督教中,理與情欲有較大對立,但仍以為情欲可超越自身而成為對人對神的普遍的愛,或在人情的描寫中也含蘊了對合理情感的肯定。

 

目次

 導言  鍾彩鈞

 說「玩物喪志」——對明清之際士人的一種言論的分析  趙 園

 陽明道學革新與良知說的情、理、欲機制  劉宗賢

 王陽明歸隱意識所體現的人生存在論價值  左東嶺

 論羅近溪的歸宗儒學  鍾彩鈞

 毛奇齡《大學知本圖說》對誠意之教與情、性的思考  陳逢源

 洪亮吉的感情世界  蔡長林

 以忠孝做佛事:明末清初佛門節義觀論析  廖肇亨

 試論董說《西遊補》「情夢」的理論基礎及其寓意 林順夫

 太上忘情︰湯若望譯王徵筆記《崇一堂日記隨筆》初探  李奭學

 天理、人情、喻道、傳教——
           基督教文言小說《勸善喻道傳》的創作與流傳  吳淳邦

 

 回頁首

 

轉向自我
近代中國政治思想上的個人

作者

楊貞德 著

出版單位

中國文哲研究所

出版年份

2009

ISBN

9789860209655

頁數/開數

432 頁/25

 

作者簡介


楊貞德
臺灣大學政治系畢業
美國威斯康辛大學麥迪遜校區歷史學博士
現任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副研究員
專研近代中國思想史
 

本書簡介


       近代中國政治思想中清楚得見一種籲求個人轉向自我、從事自我改造的共同傾向。中國知識分子在尋求政治和社會問題的解答上,從政治和社會領域轉向了個人,強調個人的思想和態度在其中的重要性,強調以個人的自我改造作為迎向新局的 結基礎。正是這一轉向自我的取向,與來自西方的自由主義和進化史觀相合,共同構築出近代中國思想上「個人」論述的基本型態。本書主旨即在說明這一「個人」論述的內涵,及其於梁啟超、胡適、陳獨秀與梁漱溟思想中的不同具體展現。

 

 回頁首

 

羅洪先集補編
A Supplement to the Collected Works of Luo Hongxian

作者

[] 羅洪先 著

鍾彩鈞 主編

朱湘鈺 點校

出版單位

中國文哲研究所

出版年份

2009

ISBN

9789860200027

頁數/開數

625 頁/25

 

編者簡介

        鍾彩鈞,臺灣屏東人。國立臺灣大學哲學系學士、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英國倫敦大學亞非學院遠東系博士(一九八七年)。曾任國立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系助教、講師、副教授。一九九年起,任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副研究員,現為該所研究員。專長為宋明理學,著有《王陽明思想之進展》、《二程聖人之學研究》、The Development of the Concepts of Heaven and of Man in the Philosophy of Chu Hsi 等。

點校者簡介        

       朱湘鈺,臺灣臺中人。國立中央大學中文系學士,國立暨南國際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所博士(二○○七)。曾任國立中央大學中文系專案助理教授、東海大學中文系助理教授。二○○九年起,任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系助理教授。專長為宋明理學,撰有《高攀龍思想研究》、《平實道中啟新局——江右三子良知學研究》等。

 

本書簡介

        羅洪先,字達夫,號念菴,江西吉水人。生於明孝宗弘治十七年,卒於世宗嘉靖四十三年,年六十一(一五四-一五六四)。羅洪先是陽明學歸寂派代表人物,一向受到學術界的關注,但著作流傳的情況並不理想。

        近年出版陽明後學文獻叢書中的《羅洪先集》,彙集多種版本點校重編,頗便研究。本書自臺灣大學圖書館所藏隆慶元年(一五六七)《念菴羅先生文集》中,輯出該書未收篇章。羅洪先傳世文獻至此大體完備,足以全面呈現他的思想、感情、交游與活動。

        書後附有羅念菴集版本目次對照表,篇目依隆慶本次序,並將臺灣所能看到的版本,包括胡本、陳本、四庫本,附以《羅洪先集》,注明卷頁以供讀者參考。

 

 回頁首

 

詮釋與工夫:

宋明理學的超越蘄嚮與內在辯證

作者

林月惠

出版單位

中國文哲研究所

出版年份

2008

ISBN

9789860165999

頁數/開數

416 頁/25

 

作者簡介

       林月惠,1961 年生,臺灣省彰化縣人。臺灣省立臺中師範專科學校畢業,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 (1988),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 (1995)。曾任國小教師、嘉義師範學院語文教育學系講師、副教授、哈佛燕京學社訪問學人 (2002-2003)、韓國首爾國立大學哲學思想研究所客座研究員 (2006) ,現任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副研究員,主要研究領域為宋明理學、中韓儒學比較研究。

      著有:《陽明「內聖之學」研究》(碩士論文)、《良知學的轉折——聶雙江、羅念菴思想之研究》(2005),合編有:《現代儒家與東亞文明:問題與展望》(2002)、《現代儒學與西方文化:宗教篇》(2005)。另有關於宋明理學、中韓儒學,以及其他學術論文數十篇。

 

本書簡介

  本書所收錄的八篇論文,集中以「主題式」的研究,探討宋明理學的重要哲學論題。作者在撰寫上呈現三個特色:一是以宋明理學家的重要哲學「概念」為主(如「一本」、「一體」、「仁」、「體/用」、「見在良知」、「天命流行之體」等),深化其哲學意涵;二是側重學界較少處理的宋明理學家之文本與論點(如馮柯《求是編》、陽明後學「克己復禮」解);三是各篇相關的宋明理學論述,皆根據理學家對經典的詮釋與文本的分析而展開(如《論語》「觀過,斯知仁矣」、「克己復禮」、《傳習錄》、《中庸》首章等)。藉此研究,本書彰顯宋明理學家的諸多論述,皆隱含工夫論上的超越蘄嚮與義理講明的內在辯證,並在此雙向迴旋中,動態地創發豐盈的意義世界。

 

 回頁首

 

千山詩集

作者

函可 著

嚴志雄、楊權 點校

出版單位

中國文哲研究所

出版年份

2008

ISBN

9789860169416

頁數/開數

473 頁/25

 

點校者簡介

         嚴志雄 (Lawrence Yim),美國耶魯大學中國文學博士,現任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副研究員、國立清華大學中文系合聘副教授,專研錢謙益詩、明清文學、文學理論等。

        楊權,歷史學博士,原任中山大學出版社總編輯,現任同校中國古文獻研究所研究員(教授)。近年研究重點為先秦兩漢文獻及明清嶺南文獻,正主持全國高校古籍整理與研究工作委員會重點專案《全粵詩》清代部分之編纂。著有《新五德理論與兩漢政治》,並編訂、出版古籍多種。

 

本書簡介

        函可禪師 (1612-1660),明清之際廣東博羅人,曹洞宗高僧,亦以詩名。

        順治四年 (1647),於南京被邏卒搜出違礙詩文,後定罪流放瀋陽,遂為有清一朝流放東北之第一人,論者因亦有「清代第一宗文字獄」之說。函可在瀋事跡之最為人樂道者,厥有二事:一者,開法瀋陽一帶,所謂「說法醫巫閭,七坐道場,全提直指,絕塞罕聞,一時緇白稱佛出世」。一者,於戍所仍吟詠不輟,成詩甚夥,並與「遺老流民」等數十結「冰天詩社」,乃開清初東北文人結社之先河。長久以來,學界對函可的認識相當片面,並無深入研究,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他的詩集《千山詩集》流傳甚稀(乾隆年間曾被禁燬),且向無現代新式標點本行世。因此,本書之編校出版,對明清時期佛教文學、東北流人文學、文化、宗教活動等領域的研究,將有重要的幫助。函可詩集相關文獻題名不一,在函可生前未曾刊刻,僅以各種手抄本的形式流通。康熙四十二年 (1703),嶺南華首臺僧眾匯合各抄本,編纂為一集,題名《千山詩集》,凡二十卷,另補遺一卷,收詩逾一千五百首,各體俱備,蔚為大觀。本書即據此康熙本點校排印。書前冠以編者所撰導論:〈忠義、流放、詩歌——函可禪師新探〉,比較全面地論述了函可詩歌的重要思想內容及特色。

 

回頁首

 

六經始末原流

作者

() 吳繼仕 

江日新 編校

出版單位

中國文哲研究所

出版年份

2007

ISBN

9789860100686

頁數/開數

159 頁/25

 

編校者簡介

        編校者江日新,主修哲學,研究重點主要是價值哲學、哲學人類學及現象學等純哲學論題。然亦深知精神洞見必須植根於歷史文本的嚴格解讀,因此常思結合中西訓詁方法來進行文本校勘、評注及解釋等工作,用以勾勒思想的精神結構以及其開展的向度,並不止於單純思辨的經營而已。

 

本書簡介

        《六經始末原流》是明末吳繼仕編纂的經學史專著,此書對經學授受史及問題史的書寫來說,無疑是一本先驅之作。

        由於此書幾乎不見流通,甚至最近纂輯新刊的《四庫全書存目叢書》、《續修四庫全書》等大套叢書,亦未見收入。因此編校者爰就個人所蒐集到原藏於日本內閣文庫的刊本以及藏於德國華裔學志研究所圖書館的抄本,參互校訂,重排刊布,用供經學史研究者參考之用。

 

回頁首

 

錢遵王詩集箋校增訂版

作者

謝正光 箋校

嚴志雄 編訂

出版單位

中國文哲研究所

出版年份

2007

ISBN

9789860116656

頁數/開數

380 頁/25

 

作者簡介

謝正光 (Andrew Hsieh),美國耶魯大學歷史學博士,現任美國 Grinnell College 大學歷史系教授,明清文史名家。中文專著有《明遺民傳記索引》、《明遺民錄彙輯》(與范金民合編)、《清初人選清初詩彙考》(與佘汝豐合著)《清初詩文與士人交遊考》等多種。

 

編訂者簡介

嚴志雄 (Lawrence Yim),美國耶魯大學中國文學博士,現任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副研究員,專研錢謙益詩、明清詩文等。

 

本書簡介

明清之際江南常熟藏書家錢曾(字遵王,自號也是翁,1629-1701)於目錄、版本學上之貢獻世所習知,惟錢氏亦詩人,為錢謙益虞山詩派重要成員,得謙益真傳,有名於時。惜乎其著作流傳甚稀,學者以無從得睹其書為憾。本書箋校者謝正光教授先後訪得響山堂珍藏之《虞山錢遵王詩稿》鈔本、北京圖書館所藏《今吾集》刻本及鐵琴銅劍樓舊藏分類鈔本,復為校勘文字、詳箋細釋,製為《錢遵王詩集箋校》一書,錢詩遂大備於此,而謝教授之箋釋,堪稱研究錢詩津筏。本書初版於一九九年,印數不多,現今流通不廣。而原書出版以後十餘年間,謝教授仍不斷發現相關新材料,今遂有本書增訂版問世。較之原書,增訂版增加幾近十萬字箋釋文字。參考書籍,原書約百四十種,增訂版所及則幾達二百種。增訂版新增「投贈集」一目,收箋中未及之詩作多首。本書此次增訂,復有一項重要特色:原書意在為學人提供一世所罕見之詩集,增訂版則在當年建立之基礎上,介紹以錢謙益為首之虞山詩派主要成員,以及以錢曾為中心、清初江南文人交遊之概況。

 

 

回頁首

 劉文淇集

作者

劉文淇 撰

曾聖益 點校

出版單位

中國文哲研究所

出版年份

2007

ISBN

9789860121261

頁數/開數

504 頁/25

 

點校者簡介

曾聖益,臺灣南投人,民國五十六年生。輔仁大學中文系畢業,政治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臺灣大學中文研究所博士。曾任高中國文教師、臺大中文系兼任講師、輔大進修部中文系兼任助理教授、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博士後研究等,現為亞東技術學院通識教育中心客座助理教授。專研文獻學及經學,著有《四庫總目經部類敘疏證及相關問題之研究》(碩士論文,吳哲夫先生指導)、《儀徵劉氏春秋左傳學研究》(博士論文,葉國良先生指導)及相關論文多篇。

 

審訂者簡介

蔣秋華,四川省遂寧縣人,一九五六年生,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現任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副研究員,臺灣大學、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系兼任副教授。專研經學。著有《宋人洪範學》、《二程詩書義理求》、《沈括—中國科學史上的座標》等。主編有《明代經學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合編)、《乾嘉學者的治經方法》、《啖助新春秋學派研究論集》(合編)等近十種。另有學術論文數十篇。

 

本書簡介

劉文淇 (1789-1854),字孟瞻,揚州儀徵人,清代著名經學家,著有《左傳舊疏考正》及《左傳舊注疏證》,闡發漢儒賈逵、服虔經說,考訂《左傳》杜預注及孔穎達疏的缺失,是儀徵劉氏學的創始者;與劉寶楠並稱﹁揚州二劉﹂,同為清代揚州學的代表人物。劉文淇為人淳厚篤實,學思淵博,除致力於《左傳》學外,長期從事典籍校勘及方志修纂工作,故在校讎學、方志學方面,多所創述,頗受時人推重。

本書原名《青谿舊屋文集》,其中文集十卷八十七篇,詩集一卷二十四首,係劉文淇孫劉貴曾兄弟於光緒年間輯刊,內容包含禮儀制度、地理水道、方志校讎及鄉賢時人的碑傳,頗能表現劉文淇的學術內涵及處世風格,並可藉以瞭解劉氏學形成的過程和其家風特色。此次點校除原《青谿舊屋文集》收錄的詩文外,另輯錄其佚文、碑傳及友朋書札、著述序跋等相關資料多篇,用以參照劉文淇之論述,對於研究儀徵劉氏學及清代揚州學術,應有所助益。

 

 

回頁首

東吳三惠詩文集

作者

惠周惕 惠士奇 惠棟 撰

漆永祥 點校

出版單位

中國文哲研究所

出版年份

2006

ISBN

9860038449

頁數/開數

525 頁/25

 

點校者簡介

漆永祥,男,甘肅漳縣人。1965 年生。文學博士。現為北京大學中文系、北京大學中國古文獻研究中心副教授,主要從事中國古文獻學史、中國經學史、清代考據學以及宋詩整理與研究等的教學與科研工作。著有《乾嘉考據學研究》、《〈漢學師承記〉箋釋》、《江藩與〈漢學師承記〉研究》等,古籍整理有《全宋詩》(整理者之一)、《書林清話》與《江藩集》等,已發表學術論文、譯文與雜文等八十餘篇。

 

本書簡介

東吳三惠(惠周惕、士奇與惠棟)是清代經學史與考據學史上的代表人物,有著非常重要的學術地位。然而其著述或珍稀罕見,或遺落散佚,為研究者帶來了極大的不便。本書對三惠現存別集進行了全面的董理,共收錄有惠周惕《硯谿先生詩集》七卷、《文集》一卷、《硯谿先生遺稿》二卷,惠士奇《半農先生集》三卷與惠棟《松崖文鈔》二卷,以及整理者輯佚之《東吳三惠詩文集補遺》四卷,是對三惠別集目前最為完整的整理與輯佚之作。書後附有整理者所輯《東吳三惠詩文集諸家序跋與提要》與《東吳三惠重要傳記史料》,相信對學術界研究三惠學行也有將有很好的參考作用。

 

 

回頁首

晚清經學研究文獻目錄 (1901-2000)

作者

林慶彰 蔣秋華 主編

出版單位

中國文哲研究所

出版年份

2006

ISBN

9789890070415 

頁數/開數

865 頁/16

 

本書簡介

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經學文獻組自二OO二年一月起開始執行為期五年的「晚清經學研究計畫」,為方便研究晚清經學的學者檢索相關研究資料,乃規劃編輯本《目錄》。本《目錄》收錄一九O一至二OOO年間,臺彎、中國、日本、歐美等地,研究晚清經學的相關專著和論文條目,計九五七O條。全書分上、下編,上編為晚清學術通論,下編為晚清經學家分論,以經學家生卒年為序,始於龔自珍 (1792-1841),終於劉師培 (1884-1919),經學論著條目過多者,再細分數小類。本書不但反映二十世紀研究晚清經學的總成果,也是二十一世紀研究晚清經學的方向燈。

 

 

回頁首

清代詩話考述 (上、下)

作者

吳宏一   主編

出版單位

中國文哲研究所

出版年份

2006

ISBN

9789860078305 

頁數/開數

1733 頁/16

 

本書簡介 

清代詩話著作如林,內容宏富,為研究中國文學批評者不可或缺之資料。本書係在香港研究資助局 (RGC) 補助下,結合臺灣、香港、大陸等地學者,對一千多種的清代詩話,作內容考述的工作。

      考述的內容包含四個重點:一、版本館藏資料;二、作者小傳;三、成書年代及寫作動機;四、內容提要。第一個重點,已於二OO二年彙編為《清代詩話知見錄》一書,由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出版,列為圖書文獻專刊 06。本書則包括後面三個重點,題名《清代詩話考述》,與《清代詩話知見錄》正可互相對照使用。除此之外,尚有韓、日等域外清代詩學資料提要,正由主編彙整資料中,將來會另行出版。手此二編,對清代詩話應有較全面之認識,他日如有新資料問世,亦可據此隨時補苴修訂,更求完備。

 

 

回頁首

翼教叢編

作者

楊菁 點校

蔣秋華、蔡長林 校訂

出版單位

中國文哲研究所

出版年份

2005

ISBN

9576719704

頁數/開數

434 頁/25

 

點校者簡介

楊菁,臺灣省臺中縣人,一九六九年生,畢業於東吳大學中文研究所博士班。曾任教東吳大學、萬能科技大學,現為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助理教授。著作有專書:《劉寶楠論語正義研究》、《李光地與清初理學》;單篇論文:〈劉寶楠《論語正義》的注疏方法及其特色〉、〈論《朱子全書》與《性理精義》之編纂特色〉、〈張伯行對程朱學的傳佈及其影響〉、〈朱澤澐的朱子學〉、〈乾嘉學者治《論語》之成果〉等;譯作有《論語思想史》(合譯)等。研究專長為論語學、清代學術等。

 

校訂者簡介

蔣秋華,四川省遂寧縣人,一九五六年生,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現為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副研究員、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系兼任副教授。專研經學。著有《宋人洪範學》、《二程詩書義理求》、《沈括中國科學史上的座標》等。主編有《明代經學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合編)、《乾嘉學者的治經方法》、《啖助新春秋學派研究論集》(合編)等近十種。另有學術論文數十篇。

蔡長林,臺灣省澎湖縣人,一九六八年生,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現為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助研究員。專研經學史、近三百年學術史。著有《崔述經學思想研究》、《常州莊氏學新論》等,主編有《莊綬甲著作集》。另有學術論文十餘篇。

 

本書簡介

《翼教叢編》為清 蘇輿所編,此書刊行於光緒二十四年,是蘇輿為維護「正學」所作。甲午戰後,巡撫陳寶箴邀請梁啟超等人講學湖南,梁氏以康有為的《孔子改制考》、《新學偽經考》為理論根據,並提倡民權、民主、君主立憲、設議院等新穎學說,因而引起了湖南守舊學者王先謙等人的恐慌及不滿,他們認為梁氏等人的新學將破壞傳統的綱常倫理及聖學傳統,並有淆亂學統、破壞風俗民情之虞,因此群起護衛正統學問,對於康、梁的新學諸說紛紛加以反駁辨正。此書即是蘇輿以「翼教」為名,記載了當時守舊學者批駁維新思想的書信、奏摺、論著等,是記載當時湖南新、舊學派論爭,代表守舊學派的重要文獻。由此書可以看出在近代維新過程中,知識份子在學統、政治制度等方面所面臨的抉擇,其各自的立場皆有值得同情與深入探討之處。

 

 

回頁首

湯顯祖與牡丹亭(上、下)

作者

華瑋  主編

出版單位

中國文哲研究所

出版年份

2005

ISBN

9860039488

頁數/開數

954 頁/25

 

本書簡介

本書為「湯顯祖與《牡丹亭》國際學術研討會」中發表之論文結集,以晚明戲曲家湯顯祖 (1550-1616) 的經典名劇《牡丹亭》為焦點,探討相關的學術議題。書中收論文二十八篇,依主要內容概分為五大方向:一、湯顯祖及其文藝思想;二、《牡丹亭》論析;三、《牡丹亭》評點;四、《牡丹亭》的回響;五、《牡丹亭》與劇場藝術。既有針對長久以來莫衷一是的戲曲史爭議(如湯沈之爭、《牡丹亭》拗喉捩嗓)的重新思考,也深度闡發了一直以來少有人論及的材料與議題(如《玉茗堂丹青記》《續牡丹亭》《才子牡丹亭》)。對於湯顯祖之交遊、詩文、思想、劇論,與《牡丹亭》之結構、主題、人物、音樂、演出、批評、影響等各方面,皆有創發新見,可以說進一步開展了湯顯祖與明清至現當代之戲曲、文學與文化的研究。

 

目錄

 出版說明

 導言 華瑋

 【壹】湯顯祖及其文藝思想

 再說「拗折天下人嗓子」  曾永義

 湯顯祖交遊和詩文創作年代考略  吳書蔭

 理無情有說湯翁  葉長海

 試論《臨川四夢》的文學淵源  趙山林

 論湯顯祖劇作與劇論中之情、理、勢  王璦玲

 

 【貳】《牡丹亭》論析

 愛情與時代的辯證——《牡丹亭》中的憂患意識  柯慶明

 杜麗娘在花園——一個時間的地點  張淑香

 「睡情誰見?」——杜麗娘、玫瑰公主和溺愛父親的煩惱 
Wilt L. Idema
伊維德 著、王宇根 譯

 「田」與「園」之間的張力——關於《牡丹亭勸農》  田曉菲

 

 【參】《牡丹亭》評點

 明人對《牡丹亭》的評點批評及其傳播功用  朱萬曙

 徐肅穎刪潤《玉茗堂丹青記》新探  根ケ山徹

 《才子牡丹亭》對理學賢文的哲學、歷史和文學批判  江巨榮

 一陰一陽之謂道——《才子牡丹亭》的評注話語及其顛覆性  商偉

 論《才子牡丹亭》之《西廂記》評注 
Stephen H. West
奚如谷 著、孫曉靖 譯

 

 【肆】《牡丹亭》的回響

 《牡丹亭》在《桃花扇》中的回歸  Stephen Owen 宇文所安

 重身與分身——明末戲曲中的「魂旦」 
Judith Zeitlin
蔡九迪 著、李雨航 譯

 挑燈閒看馮小青——論兩部馮小青戲曲對《牡丹亭》的「拈借」 
Catherine Swatek
史愷悌 著、戴聯斌 譯

 從《續牡丹亭》看清初對《牡丹亭》的接受  華瑋

 蔣士銓筆下的湯顯祖與江南文人——讀《臨川夢》  大木康

 《牡丹亭》與《紅樓夢》——他們怎樣寫情  劉夢溪

 遊園驚夢,古典愛情——現代中國文學的兩度「還魂」  王德威

 

 【伍】《牡丹亭》與劇場藝術

 〈遊園驚夢〉集說 陸萼庭

 從撓喉捩嗓到歌稱繞樑的《牡丹亭》  洪惟助

 沈湯之爭的歷史觀照  周秦

 《審音鑑古錄牡丹亭》折子戲的改編與表演  李惠綿

 梅蘭芳對《牡丹亭》的詮釋  鄭培凱

 如何檢測崑劇全本復原的意義  王安祈

 從〈驚夢〉〈尋夢〉到《如夢之夢》——談古今劇場兩個居然照應的時空
 觀  林鶴宜

 

 

 

回頁首

胡培翬集

作者

黃智明 點校

蔣秋華 校訂

出版單位

中國文哲研究所

出版年份

2005

ISBN

9860029024

頁數/開數

25 頁/423

 

點校者簡介

黃智明,臺灣臺南人,一九七一年生。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生,現為康寧醫護暨管理專科學校兼任講師。專研經學、文字聲韻學。著有《夏燮述均研究》,點校有《劉毓崧集》、《段玉裁集》,另有文字、聲韻及經學等研究論文數篇。

 

校訂者簡介

蔣秋華,四川省遂寧縣人,一九五六年生,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現為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副研究員、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系兼任副教授。專研經學。著有《宋人洪範學》、《二程詩書義理求》、《沈括中國科學史上的座標》等。主編有《明代經學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合編)、《乾嘉學者的治經方法》、《啖助新春秋學派研究論集》(合編)等近十種。另有學術論文數十篇。

 

本書簡介

胡培翬 (1782-1849),安徽績溪人。其祖匡衷,從父秉虔,治《儀禮》有聲。培翬少承家學,又得歙淩廷堪指授,由是博通經術,尤邃《三禮》。初著《燕寢考》二卷,為王引之所激賞。更積四十餘年心力成《儀禮正義》四十卷,論者歎為二千餘歲絕學。其為文,古勁閎深,其解經,不尚新奇,不事穿鑿,故精確創闢者為多。晚自刪定所作古文,擇取有關經義者八十餘篇,為《研六室文鈔》十卷,近人張舜徽謂此書「甄審編次,信為嚴謹,在清人文集中,最稱純粹」。又嘗記漢、唐、宋以來儒者說禘袷,而於經有據者,成《禘袷問荅》一卷。今人整理培翬著作,《儀禮正義》已點校印行。而《文鈔》、《燕寢考》、《禘袷問荅》,足以與《正義》相輔而行,足以見先生經學湛深,考據邃密,亦不可不亟為重校刊布。爰取《文鈔》、《補遺》按內容重新編排,取《燕寢考》、《禘袷問荅》各本相互鉤稽參校,並施以新式標點,改名為《胡培翬集》。

 

 

回頁首

蘇輿詩文集

作者

蘇輿 著

林慶彰 蔣秋華 編輯

楊菁 點校

出版單位

中國文哲研究所

出版年份

2005

ISBN

9860030790

頁數/開數

277 頁/25

 

編輯者簡介

林慶彰,臺灣臺南人,一九四八年十月生。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國家文學博士。曾任國文天地雜誌社社長、日本九州大學文學部訪問研究員。現任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研究員,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系、臺北大學古典文獻學研究所兼任教授。專研經學、日本漢學、圖書文獻學。著有《明代考據學研究》、《清初的群經辨偽學》、《清代經學研究論集》、《學術論文寫作指引》、《讀書報告寫作指引》等十種。主編有《經學研究論著目錄》、《日本研究經學論著目錄》、《日據時期臺灣儒學參考文獻》、《經學研究論叢》、《國際漢學論叢》等四十種。譯有《近代日本漢學家》、《經學史》等三種。另有學術論文二百餘篇。

 

蔣秋華,四川遂寧人,一九五六年九月生。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博士。現任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副研究員、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系兼任副教授。專研經學。著有《宋人洪範學》、《二程詩書義理求》、《沈括——中國科學史上的座標》等。主編有《明代經學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合編)、《乾嘉學者的治經方法》、《啖助新春秋學派研究論集》(合編)等近十種。另有學術論文數十篇。


點校者簡介
          

楊菁,臺灣省臺中縣人,一九六九年生,畢業於東吳大學中文研究所博士班。曾任教東吳大學、萬能科技大學,現為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助理教授。著作有專書:《劉寶楠論語正義研究》、《李光地與清初理學》;單篇論文:〈劉寶楠《論語正義》的注疏方法及其特色〉、〈論《朱子全書》與《性理精義》之編纂特色〉、〈張伯行對程朱學的傳佈及其影響〉、〈朱澤澐的朱子學〉、〈乾嘉學者治《論語》之成果〉等;譯作有《論語思想史》(合譯)等。研究專長為論語學、清代學術等。

 

本書簡介

本書為清代蘇輿的詩文作品集,包括詩集《自怡室詩存》、《辛亥濺淚集》,及蘇輿散見各書之單篇文章,並附有關蘇輿生平之資料。《自怡室詩存》中多寄寓蘇輿身處國家陵替動亂之時,所懷的悲涼慷慨之意。《辛亥濺淚集》四卷,則是記辛亥武昌民兵舉兵以後時事,集中自註故實,並將當時清廷舉措及時人重要文電附注各詩後。全書對於袁世凱欺玩清室、私圖權利,及清末政治荒謬、滿人昏庸、親貴貪賄的情形盡情敘述,不為諱飾。由此書所收錄,不僅可看出蘇輿個人的情志、感懷,同時亦反映清末政治、時勢之概況。 

 

 

回頁首

晚明清初

戲曲之審美構思與其藝術呈現

作者

王璦玲 著

出版單位

中國文哲研究所

出版年份

2005

ISBN

986003396X

頁數/開數

634 頁/25

 

作者簡介

王璦玲 (Ayling Wang),國立台灣大學中文系學士,美國耶魯大學東亞語文系碩士、博士,現任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研究員兼代所長。曾任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副所長,捷克查爾斯大學東亞系客座教授,研究領域以古典戲曲、文學理論與明清文學為主。一九九八年以研究戲曲美學之系列論文獲中央研究院「年輕學者研究著作獎」。著有:《明清傳奇名作人物刻畫之藝術性》(臺北:台灣書店,1998)、《晚明清初戲曲之審美構思及其藝術呈現》(臺北:中研院文哲所,2005)及論文多篇,編有:《明清戲曲國際研討會論文集》(臺北:中研院文哲所,1998)、《欲掩彌彰:中國歷史文化中的「私」與「情」——「私情篇》(臺北:漢學研究中心,2003),《明清文學與思想中之主體意識與社會——文學篇》(臺北:中研院文哲所,2004)。

 

本書簡介

本書內容係以晚明至清初之戲曲與劇論發展為歷史觀察之重點,針對此時期戲曲之「審美構思」及其「藝術呈現」進行系列研究。作者首先從晚明至清初審美意識之轉化中,分析出其間所涉及之「觀念」轉換,與各階段論議的重點及意義,以作為理解此一時期戲曲與劇論發展的基礎。而在從事此種整體觀照與考察之後,作者進一步從此一時期所興盛的幾種劇類,如「才子佳人劇」、「歷史劇」、「抒懷寫憤雜劇」、「風流劇」與「公案劇」等,擇出若干樣本,試圖深入探索其中有關「審美意識」與「藝術呈現」間之多元變化與相應發展。此項研究所涉及之範圍,包涵六十餘部明清劇作,除了若干經典名著,還論述到一些鮮為人知的劇本。而在分析此項要點的同時,作者亦從歷史現象之角度,歸納出晚明清初戲曲審美意識轉化的幾種主要趨向,即:「性理化」、「案頭化」、「個體建構化」、「世情化」與「專業化」。由於從事於此一系列議題之探究,研究者必須顧及「審美意識」之歷史成因,與「藝術呈現」面對社會群體時雙方之互動,因此其研究不僅應著力於劇本與相關理論之細讀與詮釋,在研究過程中,研究者亦可能將其研究觸角,延伸至戲曲演出與當時社會情境間關係之探討,使作家與作品之意義與價值,能被放置於文化史、思想史,甚至社會史的發展脈絡中,加以考量。在這一層意義上,文學批評的工作,實際已兼有了若干文化研究的功能。

 

 

回頁首

Qian Qianyi’s Theory of Shishi during the Ming-Qing Transition

 

錢謙益之「詩史」說與明清易鼎之際的遺民詩學

作者

嚴志雄 (Lawrence C.H. Yim)

出版單位

中國文哲研究所

出版年份

2005

ISBN

9860017328 

頁數/開數

77 頁/18

 

作者簡介

 嚴志雄 

 美國耶魯大學博士 (1998),現任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助研究員,研究領域:明清文學。

 

本書簡介

Abstract

    This study explores Qian Qianyi’s (1582-1664) vision for the poetics of Ming loyalism:shishi, “poet-historian” or “poetry-history.” Qian’s theory of shishi synthesizes paramount values of Chinese historiographical and poetic traditions. Although he draws heavily on ancient intellectual and literary precursors, his purpose is not to restore the values of antiquity. Qian strives, rather, to demarcate a poetic space for Ming loyalism, a space and value Qian no doubt desires to share with the Ming loyalists; and to devise, for this line of writing, a hermeneutic strategy for his contemporaries and posterity. We will expose elements of this theory in a close reading of an important essay that Qian wrote in 1656, “Hu Zhiguo shi xu” (Preface to Hu Zhiguo’s Poetry), and an examination of related literary, cultural and historical contexts. Despite its brevity, this essay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critically and polemically, in the contexts of Ming poetics and the Ming-Qing dynastic transition. More specifically, it not only reflects the general literary temperament of the Ming remnants, but it also provides a critical apparatus with which to approach the kind of poetry Qian himself labored over in his later years, which became his most celebrated.

    We argue that Qian’s essay can be seen as targeted at the Ming loyalists and their sympathizers, in their day and in the future. A promise to the loyalists and a guide to posterity, the message can be interpreted on three levels. First, it issues an assurance: Qian assures the Ming loyalists that posterity will remember them, through their writings, just as the Ming people remember the Song loyalists. It is meant to impress on every loyalist the urgent necessity to record. Second, there is a summons: Qian urges the Ming loyalists to write shishi, the most effective record of their times. Third, Qian offers a reading strategy for posterity: read between the lines to flesh out the Ming loyalists’ intent as embodied in those “subtle words.” For the loyalists, Qian’s promise is an immortality secured by writing a particular kind of verse, in a time when the loyalists were marginalized and had no authority except in the realm of literature. The writing of “Hu Zhiguo shi xu” might be an act of self-redemption on Qian’s part, too. Qian knew if he could inscribe his own name on the monument of the loyalists, posterity would form a more favorable impression of him, and save him from the disgrace he had to bear in his mortal life.

 

中文提要

         本文探論錢謙益 (1582-1664) 於明亡以後所倡之「詩史」說,剖析此一詩歌美學體系與明遺民情境之關係。錢氏詩史說之一大特色,端在結合中國史學傳統之褒貶觀與詩學傳統之美刺觀而為明遺民詩學點撥出一種「微言」式的修辭與喻意策略。就創作言,此一語言策略容許了抒情主體在詩篇中寄託一己之情思與乎經驗,亦賦予了載體在歷史記憶、政治及社會批評上重要的使命及功能。就詮釋言,具有詩史性格的詩篇要求讀者積極挖掘詩人於字裡行間所寄寓之情志與「大義」。本文將環繞錢謙益順治十三年 (1656) 所撰〈胡致果詩序〉一文展開論述,探究詩史與中國傳統史學、經學、詩學之關係,追蹤詩史在唐代、宋代、宋元之際及明代所歷經的發展,最後聚焦於明清易鼎之際的歷史、政治情勢及明遺民詩人的創作特色與集體訴求。錢氏〈胡致果詩序〉一文篇幅雖不長,卻是探論明遺民詩學與情境的重要文獻,藉之並可進窺錢氏晚年所作詩文的企圖與成就。

        本文認為,錢氏〈胡致果詩序〉的讀者對象為明朝遺民及當時後世同情於遺民的文士。明清改朝換代之際,明遺民被逼或自願處於政治權力之外,特立獨行,其抱持者,為對前朝的記憶、認同與自我的價值、信念。詩史為一「見證」及「存在」美學,遺民藉之可將當代重要歷史、政治事件及己身之遭際、感慨筆之於文,傳之於世。而史學傳統的褒貶觀及詩學傳統的美刺觀在中國文化中地位崇高,亦為此時此地的書寫行動注入了超越實際政權的強韌力量。由是觀之,「立言」一途,亦可「不朽」,歌詩一藝,不能以小技目之。詩史於此端,遂亦具有對抗政治、命運的深沉意味。政權轉移之際,形勢險危。錢氏詩史說主微言大義,無異提供一種較為隱晦的修辭策略,在語犯時忌的陰影下,詩史性的書寫或多或少發揮著一種保障的功能。錢謙益的詩史說緊扣遺民處境建立,且述說之際,儼然以遺民自居。這也許是一種建構「意欲形象」的努力。世人咸知,錢氏身事明清二朝,為「貳臣」。錢氏通過詩史論述而以遺民形象出現,或欲洗刷其「貳臣」的歷史污點?或欲賦其未遂之志?

 

 

回頁首

清代揚州學術(上、下)

作者

楊晉龍 主編

出版單位

中國文哲研究所

出版年份

2005

ISBN

986-00-1044-7

頁數/開數

900頁/25

 

本書簡介

  本書對清代揚州學派之學術特色及貢獻,進行了較為深入的研探,對清代學術內涵與中國學術史的研究,具有加深瞭解、提供較翔實而有效之成果的功用,對有關個別學者的學術成就也提供了更確實的論證資料。

 

目錄

 導言                楊晉龍

 論揚州學派的治學精神        張其昀

 語文意義的銓釋           龔鵬程

 清代揚州學者的禹貢研究            蔣秋華

 清代揚州學派與揚州地方史研究    張連生

 朱澤澐的朱子學           楊  菁

 揚州學者與錢大昕          陳文和

 論汪中的經學思想          田漢雲

 汪中的學術地位           陸寶千

 高郵王氏父子對《周易》的詮釋    鄭吉雄

 王氏父子《尚書》研究的語音學方法  錢宗武

 焦循《春秋左傳補疏》芻議      張高評

 焦循《毛詩補疏》及其訓詁方法綜述  劉玉國

 舊題「焦循遺稿」《古銅鏡錄》考辨  劉建臻

 焦循手批《柳宗元文》彙評      賴貴三

 讀《揅經室集》札記         祁龍威

 阮元與清代經學           章權才

 攷證與經世——汪喜孫研究初探    楊晉龍

 劉文淇《左傳舊疏考正》研究     林慶彰

 廣徵《說文》探賾索隱——劉寶楠《論語正義》訓詁特點研究之一 

                   班吉慶

 附載

 阮元揅經室遺文輯存增訂本)    陳鴻森

 明清禮學轉型與清代禮學之特色    張壽安

 章劉交誼及其他           湯志鈞

 

 附錄

 議程表

 跋                 林慶彰

 

 

回頁首

通志堂經解研究論集(上、下)

作者

林慶彰 蔣秋華 主編

黃智明 編輯

出版單位

中國文哲研究所

出版年份

2005

ISBN

98600140892

頁數/開數

814 頁/25

 

本書簡介

納蘭成德、徐乾學刻《通志堂經解》,采輯宋、元、明以來儒者說經之書百四十種,一千七百餘卷,高宗諭旨稱其「薈萃諸家,典贍賅博,實足以表彰六經」。此書之刊行,對保存經學文獻及開導清代續編經解叢書風氣,均有莫大啟示與影響。如乾隆時纂修《四庫全書薈要》,經部收書一百五十二種,其中據《通志堂經解》本謄錄者即有九十九種。嘉慶間張金吾輯《詒經堂續經解》,道光、咸豐間錢儀吉編《經苑》,廣摭宋、元兩代說經之遺編墜簡,裒集成帙,而推原其輯刻本意,莫不蹤繼《通志堂經解》而來。唯此書卷帙繁多,學者苦於循覽難遍。乾隆時翁方綱嘗依《經解》別撰《目錄》,記其板本頗詳;民國初年關文瑛撰《通志堂經解提要》,綜論《經解》各書之源流概要、撰述大旨,辯證極為詳確。    

而近日學者於《通志堂經解》之輯刻始末、所收經解之學術價值以及納蘭成德思想學說之軌跡,研究寖深,洵為有助立志研讀《通志堂經解》,初窺門徑之資糧。《通志堂經解研究論集》之編纂,以近日學者研究篇目立於首,次之以成德所撰經解諸篇序文、翁方綱《通志堂經解目錄》、關文瑛《通志堂經解提要》,後以《通志堂經解》相關資料彙編附於末,冀能便利讀者提綱挈領,漸次尋挹《通志堂經解》全書之旨趣。

 

 

回頁首

明清文學與思想中之主體意識與社會

文學篇(上、下)

作者

王璦玲 主編

出版單位

中國文哲研究所

出版年份

2004

ISBN

9570196254

頁數/開數

762 頁/25

 

本書簡介

本書為本所「明清文學與思想」研究系列的論文結集,展現了海內外十六位專家學者有關「明清文學與思想中之主體意識與社會」的集體研究成果。全書多數論文集中在討論作者或論述者,他們對於主體自我的自我認知,與這種主體意識所可能引發的「作為」。在討論「文學」與「思想」這兩條主線時,我們分析的重點,不僅聚焦於「主體意識」在「存在」上所可能產生的意義,也延伸到了環繞在這些思想者他們四周,構成他們內心世界的「社會」,討論種種因此產生的意義關連。為了釐清論文與主題的相關性,本書將論文所涉及的研究領域與方式,分為五類加以說明:一、「主體性的追求」;二、「主體呈現」;三、「不完整的主體呈現」,即所謂「主體的滲透」;四、「個體地位」;五、「個體困境」,或廣義的「自我建構」的過程。總體而言,本書成功地將一項屬於學界所逐漸重視之議題,以「文學」與「思想」之跨學科研究角度與研究基礎,從「藝術表現」與「思想論述」這兩方面加以探討,彰顯出明清時期文學與思想的特色,並於實際之成果中,啟導出若干值得繼續深入之方向。

 

目錄

 導言 王璦玲

 旅遊、臥遊與神遊——明代文人題「瀟湘」山水畫詩的文化思考  衣若芬

 從李夢陽詩集檢驗其復古思想之真實義 簡錦松

 明清詞學中東坡詞情的論證與體悟 劉少雄

 「情欲」與「教化」——以《古今小說》卷一為材料 大木康

 誰的主體意識?湯顯祖?還是杜麗娘? 鄭培凱

 晚明女性主體意識的萌動及其悲劇命運——以《金瓶梅》為中心  黃霖

 出身與修行——明末清初「小說之教」的非常性格 李豐楙

 從「解經」到「經解」——明末耶穌會神話型證道故事初探  李奭學

 國難與士人的性別焦慮——從明亡之後有關貞節烈女的話語說起  黃衛總

 自我技藝與性情、學問、世運——從傅柯到錢謙益 嚴志雄

 聖嘆之繼聲——從周昂《增訂金批西廂》看清代戲曲評點中主體意識之發
 展 華瑋

 以填詞立傳——清代史傳性/傳記性劇作之主體展現與敘事策略  王璦玲

 蘋蘩日用與道統倫理論《兒女英雄傳》 胡曉真

 吳趼人《恨海》創作之主體性 胡志德

 晚清小說的性別、主體與困境 黃錦珠

 京劇梅派藝術中梅蘭芳主體意識之體現 王安祈

 

 

回頁首

明清文學與思想中之主體意識與社會

學術思想篇(上下)

作者

鍾彩鈞 楊晉龍 主編

出版單位

中國文哲研究所

出版年份

2004

ISBN

9570196262

頁數/開數

397 頁/25

 

本書簡介

本書為本所「明清文學與思想」研究系列第一次研討會(2002 10 20 日至 22 日)的論文集結。會中邀集了海內外 25 位專家學者針對明清文學與思想中有關「主體意識」與「社會」的重要議題發表論文。此次大會成功地將一項屬於學界所逐漸重視之議題,嘗試以文學與思想之跨學科研究角度與研究基礎加以探討,並於實際之成果中,啟導出若干值得繼續深入之方向,現以「主題專刊」之方式將成果展現。詳參目錄。

 

目錄

 導言

 陳白沙的出處經驗與道德思考 朱鴻林

 陳白沙的自得與自然之學 鍾彩鈞

 社會人倫與道德自我——論明代泰州平民儒者思想的社會性  祝平次

 明人何楷《詩經》詮解中的個人情感與大眾教化 楊晉龍

 藥地生死觀論析——以《東西均》與《藥地炮莊》為討論中心  廖肇亨

 儒門別傳明末清初《莊》《易》同流的思想史意義 楊儒賓

 清初忠君典範之塑造與合流——山東萊陽姜氏行誼考論 謝正光

 山海經、職貢圖和旅行記中的異域記憶——利瑪竇來華前後中國人關於異
 域的知識資源及其變化 葛兆光

 求古?求是?——王鳴盛的治經方法 蔣秋華

 

回頁首

 

明清婦女之戲曲創作與批評

作者

華瑋

出版單位

中國文哲研究所

出版年份

2003

ISBN

9576719984 

頁數/開數

484 頁/25
 

作者簡介

華瑋

  臺灣大學外文系學士,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校區比較文學碩士、博士。曾任美國加州大學聖塔芭芭拉校區講師,太平洋路德大學助教授、副教授。現任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研究員,專研中國古典戲曲與明清文學。著有《明清婦女之戲曲創作與批評》(2003) 及中英文學術論文二十餘篇,編輯點校《明清婦女戲曲集》(2003) 與《才子牡丹亭》(2003),並主編《明清戲曲國際研討會論文集》(1998)

 

本書簡介

  本書分上、下二編,上編探討明清婦女之戲曲創作,從情欲書寫、擬男表現、性別反思、男女平權、家國關愛等角度,闡述明清婦女劇作之內容、思想特點與藝術特色;並有專章討論女曲家劉清韻今存之十二種劇作。下編探究明清婦女之戲曲批評,除概論其特點外,主要分析清初婦女批評《牡丹亭》之作,亦即《三婦評本》與《才子牡丹亭》在戲曲評點史上之突出表現。

全書共十章,作者透過文本分析,結合明清戲曲傳統、社會文化與女曲家個人身世及歷史背景,勾勒出明清婦女在中國戲曲史上鮮為人知的創造與傳播者之積極角色,填補了中國古典戲曲研究的空闕。本書在披露罕見原始資料(如《才子牡丹亭》)與提出新的議題方面,有助於學界更全面地觀照中國古典戲曲與明清婦女文學之豐富內涵。 

 

 

 回頁首

 

汪喜孫著作集(上、中、下)

作者

楊晉龍 主編

出版單位

中國文哲研究所

出版年份

2003

ISBN

9576719879 

頁數/開數

1521 頁/25
 

主編者簡介

楊晉龍

  臺灣臺南縣佳里鎮番仔寮人,民國四十年生於高雄縣阿蓮鄉郭從箕先生創辦之信興磚瓦場,幼時隨舅父黃玉柱受傳統「漢文」教育;又受陳冠學老師「文學」之指導。省立岡山中學初級部、延平夜補校普通科高級部、臺灣大學夜間部中文系畢業;高雄師範學院國文研究所碩士;臺灣大學中文研究所博士。曾任水電工、汽車修護工、反循環樁基礎工程技工、護理佐理員、高中國文教師、中文系和語教系兼任講師、研究助理等職,現為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副研究員。一九九七年獲中央研究院年輕研究人員著作獎。專業研究以宋代以後詩經學史、四庫學等相關問題為主,近年則用心於詩經學與宗教經典關係的研究。以多元而寬容、整體而不偏、未瞭解不批判等情境預設,為治學之基本要求。學位論文為《錢謙益史學研究》(周虎林先生指導)、《明代詩經學研究》(張以仁先生與吳宏一先生指導);曾編《中國文哲研究集刊》三至八期及《元代經學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另有〈神統與聖統〉、〈四庫學研究的反思〉、〈論《詩問略》之作者與內容〉、〈《詩傳大全》與《詩傳通釋》關係再探〉、〈從《詩經傳說彙纂》到《詩義折中》〉等數十篇論文。

 

本書簡介  

  汪喜孫 (1786-1848),清揚州府甘泉縣(今江蘇省揚州市邗江縣)人,避九世祖諱,更名喜荀,字孟慈,號荀叔,嘉慶十二年 (1807) 舉人,以入貲為官,卒於河南懷慶府(今河南省沁陽縣)知府任內。為官清廉盡責,指陳弊病,規畫興利,頗受官民肯定。喜孫為乾嘉學術名儒汪中之後,係當時有名的孝子,一生以發揚家族光榮歷史,宣揚論述其父學術特色與人格特質為志,除整理刊刻其父著作外,更蒐集相關資料,以證實其父學術地位,或駁斥不利其父人格之傳言。

  本《著作集》蒐錄所知臺灣與大陸現存汪喜孫的十四種著作及失收之佚文,予以標點校訂整理後,依其性質合併為:《汪孟慈集》、《抱璞齋時文》、《抱璞齋詩集》、《從政錄》、《喪服答問紀實》、《孤兒編》、《尚友記》、《汪氏學行記》、《壽母小記》、《容甫先生年譜》、《汪容甫年表》、《汪荀叔自撰年譜》、《海外墨緣》等十三種及《附錄》一種。

  汪喜孫除宣揚家族懿德及汪中學術人格高尚的相關論著外,表達本身思想觀點的著作,對當時學界空言漢宋之別,不知經世實用的習氣,頗多針砭之論;孝親重禮,以為經「莫大於禮,禮莫大於喪祭」、「士大夫居喪,不能守禮,他無足觀矣」,批評當時的社會病態;另外更努力實踐其父無法完成的經世理想,其著作對汪氏家族的歷史與汪中學術人格等及當時學界相關事務的瞭解,具有相當高的參考價值。另外汪喜孫與朝鮮學者交往的實況,對中外學術文化交流的瞭解,亦大有助益。

 

 

 回頁首

 

明清婦女戲曲集

作者

華瑋 編輯、點校

出版單位

中國文哲研究所

出版年份

2003

ISBN

9576719976 

頁數/開數

596 頁/25
 

編輯、點校者簡介

華瑋

  臺灣大學外文系學士,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校區比較文學碩士、博士。曾任美國加州大學聖塔芭芭拉校區講師,太平洋路德大學助教授、副教授。現任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研究員,專研中國古典戲曲與明清文學。著有《明清婦女之戲曲創作與批評》(2003) 及中英文學術論文二十餘篇,編輯點校《明清婦女戲曲集》(2003) 與《才子牡丹亭》(2003),並主編《明清戲曲國際研討會論文集》(1998)

 

本書簡介

  本書為海內外第一部明清婦女之劇作選集,共收錄晚明葉小紈與清王筠、吳藻、何珮珠和劉清韻五位女性戲曲家之完整劇作十種。其中包括王筠之《繁華夢》與《全福記》、何珮珠之《梨花夢》,以及劉清韻之《拈花悟》與《望洋嘆》五種,為當今所罕見;而《拈》、《望》二劇之手抄本於一九九零始被發現,至今從未以刊本形式面世,彌足珍貴。全書十劇皆經編者校點以便閱讀,另附上相關序跋、題詞作為附錄,書前並有作家與作品簡介以供參考。 

 

 回頁首

 

乾嘉學者的義理學(上、下)

作者

林慶彰、張壽安 主編

出版單位

中國文哲研究所

出版年份

2003

ISBN

9576719542 

頁數/開數

780 頁/25
 

編者簡介

林慶彰

  臺灣臺南人,一九四八年十月生。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國家文學博士。現任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研究員、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系兼任教授。專研經學、日本漢學和圖書文獻學。著有《豐坊與姚士粦》、《明代考據學研究》、《明代經學研究論集》、《清代經學研究論集》、《清初的群經辨偽學》、《圖書文獻學研究論集》、《學術論文寫作指引》、《讀書報告寫作指引》等;主編有《經學研究論著目錄》、《日本研究經學論著目錄》、《姚際恆著作集》、《日本儒學研究書目》、《日據時期臺灣儒學參考文獻》、《經學研究論叢》等;譯有《近代日本漢學家》、《經學史》等。另有學術論文百餘篇。

張壽安

  河南省嵩縣人。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香港大學哲學博士。曾任香港浸會大學講師、美國 Seton Hall 大學助教授。現任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專研明清學術思想史、禮學思想史。著有《以禮代理:淩廷堪與清中葉儒學思想之轉變》、《龔定菴學術思想研究》、《十八世紀禮學考證的思想活力禮教論爭與禮秩重省》等。另有清代儒學相關學術論文二十餘篇。一九九六年以《以禮代理》一書榮獲第一屆中央研究院年輕研究人員著作獎,該書並於 2001 年收入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陳平原主編、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之「臺灣學術叢書」。 

 

本書簡介

  本所經學組自一九九八年七月起開始執行為期三年半的「清乾嘉學派經學研究計畫」,第二年度的子計畫是「乾嘉學者的義理學」,計召開四次研討會,將其中論文十七篇收入本書。部分論文所涉及之議題,有《四庫全書總目》與新義理學、乾嘉學者的婦女關懷、漢宋之爭、群經公羊化等,論及的經學者有戴震、錢大昕、王念孫、焦循、阮元、莊存與、龔自珍等,是了解乾嘉學者建構新義理學重要的參考書。

 

目錄

 上冊

 《四庫全書總目》與乾嘉「新義理學」 周積明

 乾嘉義理學的一個思考側面——論「具體實踐」的重要性 林啟屏

 乾嘉浙東學派之經學觀 李威熊

 從「親親尊尊」論儒學禮秩的情理結構 張壽安

 清乾嘉考據學者對婦女問題的關懷 林慶彰

 「漢宋之爭」難以調和的根本歧見 張麗珠

 「經之義存乎訓」的解釋觀念——惠棟經學管窺 張素卿

 戴震學術主張與學術實踐探析——兼論乾嘉漢學治學宗旨 黃愛平

 戴震義理學中情欲之社會基礎與驗證 周昌龍

 

 下冊

 戴震理欲觀及其反朱子「存天理去人欲」平議 劉玉國

 繼孟思維下的道統視域——戴東原與《孟子字義疏證》 李紀祥

 錢大昕寓義理於訓詁的義理觀探討 王俊義

 乾嘉治經方法中的思想史線索——以王念孫《讀書雜志》為例 鄭吉雄

 藉焦循以論戴震的情欲哲學 林登昱

 從相人偶到達論阮元的仁學 殷善培

 關於常州莊氏學淵源之探討——兼論《春秋正辭》的撰著年代 陳祖武

 常州《公羊》學派「經典釋義《公羊》化」學風探源 鄭卜五

 附錄一:《仁和龔氏家譜》的史料價值兼論龔自珍的先世學緣 梁紹傑

 附錄二:乾嘉時期考據學與曆算研究的一些問題 馮錦榮

 附錄三:關於乾嘉「新義理學」的通信——兼論張壽安研究員「乾嘉學
     術」的系列研究 周積明

 附錄四:各次研討會議程表

 

 回頁首

 

清代詩話知見錄

作者

吳宏一

出版單位

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

出版年份

2002

ISBN

9576718414 

頁數/開數

870
 

  清代詩話著作如林,內容宏富,為研究中國文學批評者不可或缺之資料。本書係在香港 RGC 資助下,結合各地學者,對現存約近千種的清代詩話,就其板本館藏情況,進行調查及彙整工作。目錄之編纂,係以吳宏一〈清代詩話知見錄〉為底稿,參酌蔣寅、張寅彭、蔡鎮楚等人相關著作及各地實際收藏情形擴充而成。除依大陸、港、臺及韓、日等第之實際收藏情況,分別請當地學者核實編成目錄之外,並另編清人《詩經》、《楚辭》著作書目舉要,以及韓國人清朝時期詩話著作目錄,供研究者參考之用。手此一編,對清代詩話應有較全面之認識,他日如有新資料問世,亦可據此隨時補苴修訂,更求完備。

 

 回頁首

 

越南漢喃文獻目錄提要(上、下)

作者

劉春銀

王小盾 主編

陳義

出版單位

中國文哲研究所

出版年份

2002

ISBN

9576719143 

頁數/開數

1199 頁/16

 

  古代越南文化為漢文化的一支,越南在推行漢文化為實質的科舉制度一直實行到 1919 年才廢止,這是一個受漢文化長久影響的國度,直到二十世紀二十年代後,拉丁化的越南語文才取代了越南人日常生活中的漢字與喃字。基於這些背景歷史,促使越南能完好地保存了大批的漢文古籍。本書共分上、下兩冊,上冊為《越南漢喃文獻目錄提要》,下冊為《越南漢喃文獻目錄提要》之「索引」,將有助於讀者認識越南漢喃文獻之概括。

 

 回頁首

 

清代經學研究論集

作者

林慶彰

出版單位

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

出版年份

2002

ISBN

9576718791 

頁數/開數

208 頁/25

 

  本書作者專研經學史,近十餘年,作者關注清代經學史的研究,有研究論文近二十篇。本書收錄其中十五篇。研究範圍從清初貫穿到清末。所涉及的經學家有毛奇齡、李塨、萬斯大、姚際恆、王懋竑、焦循、方東樹、陳奐、劉逢祿、劉文淇等人。另有討論《經義考》、《通志堂經解》、《詒經堂續經解》等經學目錄和叢書之論文三篇。本書除反映作者近十餘年來研究經學的部分成果外,對有志於清代經學研究的學者應有不少助益。

 

 回頁首

 

 

世變與維新

晚明與晚清的文學藝術

作者

胡曉真編

出版單位

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

出版年份

2001

ISBN

9576717787 

頁數/開數

658 頁/25

 

  本書收錄「世變中的文學世界」主題計畫系列國際學術研討會之二:「世變與維新——晚明與晚清的文學藝術」會議論文。會議由本處與哥倫比亞大學東亞系合辦,於一九九九年七月十六、七日,假本院學術活動中心召開,邀請台灣、香港、日本、美國等地學者,共發表一篇專題演講及十五篇論文。這些論文旨跨越歷史、文學與文化研究的疆界,一方面分別探討晚明與晚清時期的文學作品與文化現象,一方面將晚明與晚清並列,從中求異尋同,考察時代變動下文人與大眾的情感對應、內心掙扎,與批判精神。 

                        

篇目
 

  試論《唐詩歸》的編集、版行及其詩學意義/陳國球

  湯賓尹與晚明商業出版/金文京

  晚明俗文學興盛的精神背景/大木康

  歷史與怪獸——擣杌閒評、擣杌萃編、今擣杌傳/王德威

  明末清初歷史劇之歷史意識與視界呈現/王璦玲

  禍水、薄命、女英雄——作為明亡表徵之清代文學女性群像/李惠儀

  疑滯中的分裂文本——由《夢影緣》在探晚清前期的女性敘事/胡曉真

  山中傳奇——《老殘遊記》的女性敘寫/張淑香

  Shan Shili's Guimao luxing ji of 1903 in Local and Global PerspectiveEllen
  Widmer

  世變中的女聲——傳奇《六月霜》之秋瑾形象及其意涵/華瑋

  論吳趼人小說中的女性觀/黃錦珠

  Wu Jianren and the NarratorPatrick Hanan

  「以中化西」及「以西化中」——從翻譯看晚清對西洋小說的接受/王

  宏志

  劉熙載《藝概詞曲概》發微/龔鵬程

 

 回頁首

 

 

劉壽曾集

作者

林子雄 楊晉龍 校訂

出版單位

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

出版年份

2001

ISBN

9576717663 

頁數/開數

363 頁/25

 

  「傳雅堂文集」四卷、「詩集」一卷,是根據民國二十六年四月的鉛印本點校,點校工作由廣東省中山圖書館林子雄先生負責,本所助研究員楊晉龍擔任校訂工作。為求見其書知其人,爰改書名為「劉壽曾集」。

 回頁首

 

 

汪中集

作者

汪中著

林慶彰 蔣秋華 編審

王清信葉純芳 點校

出版單位

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

出版年份

2001

ISBN

9576716926 

頁數/開數

556 頁/25

 

  《汪中集》是根據成都《志古堂叢書》本,重新加以編排,並加入汪容甫《遺詩》和古直的《汪容甫文箋》,編輯而成。全書除施以新式標點外,也略作校勘。點校工作,由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生王清信、葉純芳小姐負責。本所「清乾嘉揚州學派研究計劃」主持人林慶彰和蔣秋華先生負責審訂工作。今後研究汪中學術,將有較完整的文本可參考。

 

 回頁首

 

 

朱彝尊經義考研究論集(上、下)

作者

林慶彰 蔣秋華 編

出版單位

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

出版年份

2001

ISBN

9576717132

頁數/開數

918 頁/25

 

  《經義考》三百卷為清初朱彝尊所著,收集先秦至清初研究經學的著作。惟卷帙龐大,學者檢索頗感不便。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花費五年時間將該書標點出版,重新賦予新的學術生命。除了新式標點之外,又蒐集國內外研究《經義考》的論文二十餘篇,再將群書中有關朱彝尊和《經義考》的資料編成 〈朱彝尊研究資料彙編〉,方便讀者檢索利用。兩者合稱為《朱彝尊經義考研究論集》。本書之出版,對研究經學和古代學術思想之學者應有相當的助益。

 

 回頁首

 

 

乾嘉學者的治經方法(上、下)

作者

蔣秋華編

出版單位

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

出版年份

2000

ISBN

9576717280 

頁數/開數

1056 頁/25

 

  乾隆、嘉慶年間,是清代學術最輝煌的時期,當時學者所完成的著作,相當豐富,實非個人之力可以通盤研究的,所以本所集合各方面的學者專家,展開為期較久、層面較廣的專題研究,希望完成之後,可以提供後來的研究者更多的學術訊息。這本論文集就是本所「清乾嘉學派經學研究主題計畫」第一年子計畫「治經方法」的研究成果,包括對乾嘉學者治經的通論和個別學者的分析考察,同時也介紹了日本受乾嘉學術影響所衍生的考證學派,他們的研究成果與特色。

 

篇目
 

 導言蔣秋華

 「四庫學」研究方法芻議——研究時的幾個問題/楊晉龍

 論中國傳統經學研究方法——古書通例歸納法/漆永祥

 乾嘉學者治經方法與體系舉例試釋/鄭吉雄

 乾嘉漢宋學之分與經學史觀關係試析

    ——以《四庫全書總目經部總序》為中心/陳逢源

 從《昭代經師手簡》管窺乾嘉學者之治經旨趣/賴貴三

 乾嘉時期之輯佚書與輯佚學淺論/曾聖益

 段玉裁《說文注》以小學通經學之研究/陳智賢

 論高郵王氏父子經學著述中的因聲求義/莊雅州

 王引之《尚書訓詁》的訓詁方法/華峰

 乾嘉禮學學者解經方法中「文例」之建立與運用

    ——以淩廷堪《禮經釋例飲食之例》三篇為主的探究/程克雅

 焦循《易》學詮釋系統中的方法論及其《易》例的設立/陳進益

 劉寶楠《論語正義》的注疏方法及其特色/楊菁

 魏源的治經方法/賀廣如

 日本考證學家的考證方法/連清吉

 安井息軒的《論語》注釋方法論——何謂《論語集說》/金培懿

 附錄一:《錢大昕年譜》別記/陳鴻森

 附錄二:清乾嘉學者治經方法座談會(一)/張淑惠

 附錄三:清乾嘉學者治經方法座談會(二)/張淑惠

 附錄四:各次研討會議程表/編輯

 

 回頁首

 

 

陳奐研究論集

作者

林慶彰 楊晉龍 編

出版單位

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

出版年份

2001

ISBN

9576717329 

頁數/開數

638 頁/25

 

  陳奐 (1786-1863) 為清乾嘉時代著名的經學家,所著《詩毛氏傳疏》,為馬瑞辰《毛詩傳箋通釋》、胡承珙《毛詩後箋》合稱為三大名著。陳奐的著作雖與馬、胡二氏齊名,但並未得到學界應有的重視。本論集蒐集有關陳奐的研究文獻,分傳記年譜、著作研究兩部分。著作研究中,有多篇日本學者的論文,一直未為學界所知,本所邀請海內外學者將其譯為中文,並收入本論集中。另為方便學者檢索陳奐之相關資料,也由葉純芳、王清信編輯〈陳奐相關資料彙編〉附於本書卷末。今後學者欲研究陳奐,資料已不虞匱乏。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