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是“公共”?誰的“衛生”?現代西洋公共衛生的興起、差異,與東亞擴散」——劉士永先生講演活動摘要

主講人:劉士永先生(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衛生史計畫合聘副研究員兼執行秘書/臺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兼副所長)
主持人:李貞德女士(史語所研究員兼副所長)
題 目:誰是“公共”?誰的“衛生”?現代西洋公共衛生的興起、差異,與東亞擴散
時 間:2012 年 2 月 22 日(三)下午 4:00-5:30
地 點: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第一會議室


  2011 年 2 月 22 日下午,本院臺史所副研究員兼副所長劉士永先生發表學術演講,講題為「誰是“公共”?誰的“衛生”?現代西洋公共衛生的興起、差異,與東亞擴散」,主持人為史語所研究員兼副所長李貞德女士。劉老師表示此次演講內容擷取自與梁其姿老師合作關於公共衛生議題的著作,主要針對公共衛生概念的產生與傳播做的一個概論性的演講。

  劉老師從羅馬人的引水道、下水道開始,講到歐洲中古晚期到文藝復興時期的市鎮衛生,一路談到西歐近代衛生運動 (Sanitary movement) 的興起,老師解釋,現代意義的公共衛生發韌於十九世紀,於同一世紀中葉發展出的細菌學與國家醫療概念,在結合了民族國家培養強健國民以求富國強兵、拓展海外經濟發展的訴求後,產生了近代歐洲多面向的公共衛生概念。


  劉老師舉英、法、德三國在公共衛生政策上所構成的光譜為例:光譜一端,英國在訂定「公共衛生法」時正值歐洲革命情緒高漲、法國政治革命的時期,因而採取溫和的工程技術取向的都市環境衛生改革。光譜另一端,德國在衛生政策上,俾斯麥根據民族國家鼓吹者所主張天賦健康權為國家對社會的契約性責任的說法,採取以衛生警察管理的中央集權式公衛行政。此外,法國的公衛行政也有衛生警察,但實際執行上仍介於英德兩個光譜極端的中間。

  劉老師在後半場說明歐洲的公共衛生概念經由「租界」傳入了中國,如英租界的上海就有英國的公衛風格,天京、北京就偏向德國衛生警察的風格。老師也介紹1930年代國民政府曾預計如何建設國家醫療(揉合北京、歐陸經驗及中國傳統想像),後因戰爭而中止。最後劉老師簡要敘述德國醫學與現代公衛在日本的發展,還有日本殖民醫學對台灣現代公衛發展造成的影響。

(明清研究推動委員會助理 陳盈明、吳佩瑾 採訪整理)

回頁首

回到第二十九期電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