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報導:中研院深耕計畫人文組執行期滿成果演講

主講人:簡錦漢研究員(經濟所)、李奭學研究員(文哲所)、石守謙研究員(史語所)
主持人:蕭高彥研究員(學術諮詢總會副執行秘書)
時 間:2011 年 10 月 13 日(週四)下午 2:00 - 4:40
地 點:中央研究院史語所研究大樓 704 會議室

  2011 年 10 月 13 日,「中研院深耕計畫人文組執行期滿成果演講」於院內史語所704會議室舉行,由2007年獲得深耕計畫人文社會科學組之三位得獎研究員發表研究心得,分別是簡錦漢研究員 (Dr. Kan, Kamhon)、李奭學研究員 (Dr. Li, Sher-shiueh)、石守謙研究員 (Dr. Shou-chien Shih)。這三位學者經過五年的深入探索,於計畫期滿之時向外界分享他們研究成果之精華。王汎森副院長於開場致詞表示,「深耕計畫」不僅是一個提供研究員長期深入研究的諸多資源,也是一種表揚研究員研究成果的獎項。

  第一位深耕計畫獲獎人為經濟研究所副所長簡錦漢研究員,報告題目為 “The Impact of Education on Health Outcomes”。簡教授以經濟學的實證運算方法,分析大量的臺灣人口資料,以瞭解 1968 年(民國 57 年)實施義務國民教育前後,實驗組與對照組之受教育情況與死亡率及生育率的因果關係。根據數據分析顯示,接受義務教育後之男性死亡率可見降低,但女性卻不見此變化,可能還需要深入探討其他細微的因素。另外,女性接受義務教育後,並不見生育率上的差異,一反直覺的印象,因此亦是值得深究的課題。報告完後討論中,亦有提問者建議或許將高等教育的數據納入探討,可以看出更多與女性生育率的關係,而經濟學中,若能找出具因果關係的元素,則有助於政策的調整,因此期盼簡教授之研究,在未來能為生育率極低的臺灣找出解決之道。

  第二位報告的獲獎人為中國文哲研究所李奭學研究員,講演題目為「翻譯、政治、教爭:龍華民譯《聖若撒法始末》」。五年的深耕計畫助李教授得以完成一本半的書,其中一本為《明末天主教翻譯文學論》,另外半本則為與外籍學者合作,將《達道記言》翻譯,並附註解與結論。本次報告抽取書中一部份,討論天主教耶穌會士龍華民於 1602 年從拉丁文譯為中文之《聖若撒法始末》。李教授詳溯該文本之源流,發現雖然中譯本可能直接譯自十三世紀之《聖傳金庫》版,但在此之前便可見各式各樣多變異之各語言文本,在基督教化之前更是源自東方佛教之佛陀傳記,因摩尼教之傳播,被納入天主教系統,成為此教聖人之一。李教授並舉例指出《大正藏》與《聖若撒法始末》之中完全相同的故事情節。此淵源不為龍華民所知,而其為了對抗廣東佛教徒之貶抑而翻譯之天主教文本,盛行於歐洲,竟與佛教經典同源。由後世角度觀之,不僅可品味此歷史的諷刺,此文本亦在翻譯史研究中深具重要性。

  最後,歷史語言研究所石守謙研究員向與會者報告其深耕計畫之部分內容,講題為「瀟湘八景與東亞的風景觀看」。石教授表示,自己很高興能藉由深耕計畫培養更多關注東亞藝術史的研究者。本次計畫以東亞為視角探討中、韓、日三國之間的互動過程,注重人、觀念、與知識的交流,今天的演講則以「瀟湘八景」為例,討論畫稿作為一個交流的媒介,以及韓國、日本傳入瀟湘八景之概念後,所發展出各自的特色。宋迪於宋代所繪之〈瀟湘八景〉開啟了中國藝術史上第一個特定觀賞風景及意境的框架,此風景畫的特定模式也為後代所學習,其中的意境也與禪宗或道教中「回歸」的概念謀合。傳入朝鮮的畫稿,由於篇幅較小,減少了大片水域的虛空意境,而韓國的瀟湘八景則依此發展出注重直立中軸表現形象的特色。至於日本的觀看風格,則似受到將軍所收藏之中國〈瀟湘八景〉影響,發展出多景同圖、一景多圖、大畫面等框景模式。

(明清研究推動委員會助理 吳佩瑾、黃佩玲 採訪整理)

回頁首

回到第二十五期電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