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研究院明清研究推動委員會、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合辦
「異國奇珍:清宮之舶來品與皇權工作坊」

  中央研究院明清研究推動委員會、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合辦「異國奇珍:清宮之舶來品與皇權工作坊」 將於 2011 年 9 月 23 日舉行,歡迎報名蒞臨與會。




聯絡人:林秀娟小姐 (TEL: 02-27898202, e-mail: schuan@gate.sinica.edu.tw)

敬請向聯絡人報名與會。

議程下載

  近年來清宮的研究,由於檔案與眾多新材料的出現,有諸多突破性的發展,不管國內或國際上關注清宮之研究者日增,議題也更為細緻而豐富。因此本工作坊以清宮研究為中心,擬作為今年度「明清研究推動委員會」支持之「宮廷與城市」工作坊之延續,意圖分年針對清宮不同議題作深度而聚焦之探討。形式上皆採一天工作坊的安排,希望藉此工作坊的舉行開發更多新議題,並為清宮研究建立一個深度交流的平台。

  1793 年乾隆在其著名的回覆英國國王喬治三世通商請求的上諭中自信地說:「天朝物產豐盈,無所不有,原不借外夷貨物,以通有無」,然而現今存留大量的中英、中俄、中荷貿易檔案卻顯示十八世紀的中國事實上進口相當多的舶來品,尤其清宮的日常生活中更是使用與收藏大量的異國奇珍。這些舶來品除了眾所皆知的自鳴鐘、西洋儀器之外,還包括日本的磁器與漆器、西方的毛皮、毛織品、綢緞與銅版畫等。《清宮內務府造辦處檔案總匯》也記載宮廷利用西方的工具如鏇子(lathe 車床)和材料(鋼、錫、金剛鑽),由傳教士傳授技術倣做西方器物,而佛像方面則有喇嘛來指導。這些外來技術與傳統工藝相磨合,創造出許多新的工藝品類,例如象牙球、金星玻璃、琺瑯器、緙絲等,甚至轉而出口至歐洲,成為中國工藝的新代表。

  宮廷為何欲求舶來品?這些舶來品的引進與仿造如何改變中國傳統物質文化?而其在清宮的日常生活與政治操作中又扮演什麼樣的角色?除了傳統中國朝貢體系的論述外,本工作坊特別著意將清宮舶來品的流通與使用放在十六世紀末期以來全球航路大通後各文化交會頻繁的脈絡下來討論。





回頁首

回到第二十三期電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