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公開化』:慈禧肖像的風格、運作與形象塑造」
——王正華教授講演活動摘要

主講人:王正華教授(近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
評論人:張哲嘉教授(近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
題 目:走向「公開化」:慈禧肖像的風格、運作與形象塑造
時 間:2011 年 8 月 18 日(週四)下午 2:30 - 4:30
地 點: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檔案館一樓中型會議室



  2011 年 8 月 18 日下午,本院近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王正華教授發表學術演講,講題為「走向『公開化』:慈禧肖像的風格、運作與形象塑造」。王正華教授長年探討視覺及物質文化在中國歷史脈絡中之意涵,本次演講從慈禧的肖像出發,討論慈禧肖像形象在各時期的變化,及慈禧如何參與型塑自己的形象,以及這些肖像如何被運用於不同政治、外交場合。王教授特別指出,1904 年聖路易博覽會公開展示的慈禧油畫像,以及同時期慈禧照片在市場流通、報刊出現照片廣告,使慈禧肖像走向「公開化」,呈現晚清政治及社會文化中大眾展演政治的成形。

  王教授的演講從慈禧傳統肖像畫出發,分析慈禧於同治、光緒年間之諸多畫像,認為慈禧熟悉清代帝王像之傳統,並有心將此運用於其肖像中,彰顯其地位。演講第二部分討論慈禧對於照片之運用,說明晚清皇室不但對西洋攝影不陌生,慈禧更學習國際上統治者互贈照片之禮儀,積極在外交場合上利用攝影肖像改善其國際形象,其在影像風格上具有掌控性,強調穩定及權威,同時破除西方輿論對其之醜化。此外,慈禧的照片透過報社廣告販賣在社會上流通,此將統治者變為社會公眾人物,透過大眾的觀看與評價,產生了政治顛覆性。最後,1904 年美國聖路易世界博覽會之慈禧畫像,更使其形象正式進入國際社會。此畫雖然由西洋媒材及畫家所創造,形象風格卻相當程度受到慈禧掌控,不僅構圖端莊、富含裝飾性及象徵意義,更突顯柔美之女性化特質,且透過巨大的尺寸和畫中慈禧目光之「凝視」效果,特別具「展示性」,顯示慈禧對於「展演政治」之體會,藉由油畫之再現,操作其形象塑造。

  評論人張哲嘉教授以幽默的方式呈現其對於以肖像操作形象塑造之看法,點出了肖像作者之原意和旁人詮釋之間可能的落差,以及研究者詮釋時對於素材之選擇的偏好等。圖像的觀眾亦是研究時需重視之環節,因此慈禧之照片除了在外交上對國際觀眾有所效果外,在內政上,對中國的觀眾又有何影響?張教授認為,藝術史觀點的詮釋需要政治史角度之評論。

  由於本演講所討論之內容非常豐富,因此各時期之畫像詮釋皆在發問時間引發了熱烈討論,如《慈禧奕棋像》、《聖路易油畫像》等。而慈禧照片商業化後的顛覆性,以及亞洲統治者在攝影技術傳入國內後,對於己身影像公開之態度,亦是王教授及發問者認為值得延續研究的議題。

(明清研究推動委員會助理 黃佩玲 採訪整理)

講演活動剪影




回頁首

回到第二十三期電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