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命影子下的北京:從 “市政” 角度看清代都城歷史的幾個問題」
——陸康教授講演活動摘要

主講人:陸康 (Luca Gabbiani)(法國遠東學院研究員暨台北分部主任)
題 目:天命影子下的北京:從“市政”角度看清代都城歷史的幾個問題
時 間:2011 年 7 月 6 日(週三)下午 2:00 - 4:00
地 點: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大樓一樓會議室



  2011 年 7 月 6 日,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近代早期研究群邀請陸康教授(Luca Gabbiani,現任法國遠東學院研究員暨台北分部主任),於所內研究大樓一樓會議室發表講演,講題為「天命影子下的北京:從 “市政” 角度看清代都城歷史的幾個問題」。陸康教授主要研究清代至民國初年中國城市與中央行政和司法體制的演變,專書 Pékin à L'ombre du Mandat Céleste: Vie Quotidienne et Gouvernement Urbain sour la Dynastie Qing, 1644-1911 最近剛出版。[1]此次演講內容是新書的一部分,陸教授以清代北京都城為例,討論中國傳統市政系統與市政現代化之間的關係,並參考歐洲幾個大城市的歷史發展,分析清代北京都城的市政治理。

  歐洲自 11 世紀開始,受封建制度影響,都市社區化 (city community) 盛行,成為城市自治的基礎,都城獨立管理政治與經濟,影響了之後的國家建立,如神聖羅馬帝國即是在此基礎上發展而成;另一方面,歐洲有較完整的市政治理資料收藏,因此西方史學家也對歐洲都城有較深入的認識。

  相對而言,明、清兩代的中國城市均附屬於廳、州、都、縣的管轄範圍,較不獨立,也無自治現象,直至 20 世紀初期城市改革以前均如此。其次,中國都城自治性不受到皇權重視,在 20 世紀新政改革之前,亦較無系統性的都城資料記錄與收藏,故中國的歷史學者也較忽視對傳統市政概況的研究。陸康教授表示,這並不意味歐洲的都城優於中國,也非中國本身忽略都城管理,而是傳統上歐洲與中國對都城的概念不同。

  清代北京都城在空間上分為紫禁城、皇城、內城、外城,以及城牆以外的城屬,除紫禁城、皇城之外,其餘三部分皆為市政機關管轄空間。從城市發展的角度來看,北京是一個逐步發展,但無城市規劃的都城,複雜是其主要特徵。清代北京市政系統由稽查京城地方治安的五城都察院、各兵馬司及地方行政機關(順天府、大興縣、苑平縣)構成,市政系統雖有明顯界定,但體制上亦有重複與限制,如調動人力不易、工資不高、人員升遷流動困難等,顯示北京市政系統缺乏彈性。

  19 世紀後半的時局演變與 20 世紀的新政改革,促使北京市政積極革新,尤其於新政改革時期,北京市政治理引進新的措施及機構,利用舊體制推動新秩序,延續地方行政工作,如 1901 年創立警察制度並設立警察學校,使得地方行政人力有所擴張,諸如衛生措施與地方納稅秩序也在此時陸續建立。在這段改革的歷史中,傳統體制扮演了推動北京市政現代化的重要角色,但是,新政改革並沒有完全解決冗員與舊體制的缺失。

  最後,陸康教授總結自己的研究心得,他認為清代北京在現代市政概念引進之前,便具有獨特的組織與功能,北京都城市政的系統性及完整度,與歐洲各城市不相上下。其次,中國帝國晚期已有市政現象,但市政管理系統未臻成熟,此時,教化與慈善事業是市民活動的重心。以市民為市政重心,是中國與歐洲都城的相同之處,也同樣受到地方行政機構支持,但中國官方不認同都城能有自治權力。不過,陸康教授也提醒聽眾,中西對於都城、城市的概念不同,界定城市的標準也不同,進行中西都城比較研究時,這層體認很重要。

(明清研究推動委員會助理 吳佩瑾 採訪整理)

[1] Luca Gabbiani, Pékin à L'ombre du Mandat Céleste: Vie Quotidienne et Gouvernement Urbain sour la Dynastie Qing, 1644-1911 (Paris: Éditions de l'École des Hautes Études en Sciences Sociales, 2011).

回頁首

回到第二十一期電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