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民初港粵銀輔幣的角力——以廣東銀輔幣充斥的衝擊和港英當局的因應為中心」
——何漢威博士講演活動摘要
主講人:何漢威博士(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所研究員兼副所長)
題 目:清末民初港粵銀輔幣的角力——以廣東銀輔幣充斥的衝擊和港英當局的因應為中心
時 間:100 年 5 月 30 日(一)上午 10:00
地 點: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文物陳列館五樓會議室
5 月 30 日,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所研究員兼副所長何漢威博士 (Hon-wai Ho) 於所內文物陳列館五樓會議室講演「清末民初港粵銀輔幣的角力——以廣東銀輔幣充斥的衝擊和港英當局的因應為中心」。何博士精研中國近代經濟史、政治史逾二十年,尤以清末的六十年作為研究焦點,近年主要研究課題為清末民初粵港銀幣交涉,本次講演則旨在探討清末民初銀輔幣制之演進,試圖呈現港、粵銀輔幣角力與其影響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1890年代至二十世紀初葉,港幣幣值穩定,備受華南人民信任,是為一種具有貨幣霸權 (hegemony of currency) 的本位貨幣,但同一時間,由廣東造幣廠所鑄,在港發行並暢行於華南等地的大量銀輔幣(下簡稱「粵銀輔幣」),正回流香港,並逐步取代香港銀輔幣。回流的粵銀輔幣造成香港本地銀輔幣流通擁滯,且亦因其貶值而對貿易造成諸多弊病。如何處理氾濫的粵銀輔幣,成為當時香港政府和商界領袖迫切待決的經濟問題。香港政府除了透過駐廣州總領事館與廣東當局就港、粵銀輔幣問題交涉,對內亦積極處理粵銀輔幣過剩及其貶值危機。
1905 年,港督Matthew Nathan首倡抑止港銀輔幣繼續流入市面,並建議剝奪其貨幣資格,改熔為條銀出售,同時提醒兩廣總督,輔幣的大量發行將造成商業金融的障礙及威脅。1907 年接任的布政使F. H. May 亦延續 Nathan 的策略,但此紓困辦法實效未如預期。同年7月,Lugard 爵士繼任港督,始積極敦促清政府展開適當的幣制改革,希就輔幣問題與北京達成共識。他認為,流入香港的粵銀輔幣並非鑄造者廣東當局意圖剝奪香港政府發行輔幣所獲的合法利潤,純粹是「供過於求」,造成輔幣貼水(discount,即逆價差)機率上升。1909 年,助理布政司 C. Clementi 提出平復香港輔幣方案,建議靠貸款贖買輔幣以平復多餘的輔幣,並肅清在香港流通、成色較差的粵銀輔幣。但 Lugard 認為此法不可行,香港政府的財政狀況已無力擔荷更多巨額貸款,且輔幣平復不能保證粵銀輔幣必因此受排斥、淘汰;但他同意,輔幣持續回籠,即能使具有法償貨幣資格的香港輔幣保持平價,而讓粵銀輔幣受排斥與歧視,造成它們更多貼水,使二者的價差增加。
鑑於過去有關香港貨幣史的論著較少,關於輔幣部門的研究尤多語焉不詳,何博士遂就前人未發之覆,透過對港、粵銀輔幣的研究與港府貨幣政策的觀察,深化香港貨幣史的研究,引發與會聽眾熱烈迴響。
何漢威博士網頁連結:
這裡
(明清研究推動委員會助理 吳佩瑾 採訪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