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民殖民治理與產業改良:明治末年臺灣的官營日本人漁業移民」
——林玉茹女士講演活動摘要

主講人:林玉茹女士(臺史所副研究員)
主持人:洪麗完女士(臺史所助研究員)
題 目:移民殖民治理與產業改良:明治末年臺灣的官營日本人漁業移民
時 間:100 年 4 月 26 日(二)下午 2:00-4:00
地 點: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 802 會議室




  4 月 26 日下午,本院臺史所副研究員林玉茹女士發表學術演講,講題為「移民殖民治理與產業改良:明治末年臺灣的官營日本人漁業移民」,主持人為臺史所助研究員洪麗完女士,並邀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史所張素玢教授擔任與談人。林玉茹女士先前研究日治時期東臺灣的漁業,本次演講進一步探論日本政府殖民治理和產業政策。

  日本人移民到臺灣的類型有自由移民與官營移民。官營移民由國家提供經費,有專責行政機構和人員推動移民事業,可見殖民政府的移民政策和動機頗為實際。而農業移民始終是日治時期移民政策的重心,現代化漁業的發展較遲,正式的漁業部門水產掛(水產所)直到明治 10 年 (1877) 才於勸農局下設立,而至明治 41 年 (1908) 始首度於臺灣實行官營漁業移民。



  林女士爬梳漁業移民相關史料,發現日本領臺初期對產業和移民政策的策略、佈局較為保守,官營漁業移民多由地方廳主導,殖民政府則抱持觀望態度,並無積極投入推動,突顯了總督府與地方政府產業治理邏輯的差異。當局移入日本漁民做為現代化漁業的示範,刺激台灣漁業及漁民技術的改良,顯示了與農業移民不同的經濟移民意義,而非強調殖民統治、同化的政治殖民。而日本漁師和移民示範現代化漁法及技術,的確為各地方廳及總督府採用,也促使少數臺灣漁民開始學習相關漁法和漁業知識,至明治 43 年 (1910) 起擴編水產相關經費,漁業政策也轉為積極。

  (明清研究推動委員會助理 吳佩瑾 採訪整理)



回頁首

回到第十九期電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