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地域社會論的日本東亞史研究概況與臺灣史研究」——李季樺博士講演活動摘要
主講人:李季樺(日本東京大學東洋史博士)
主持人:詹素娟(臺史所副研究員)
講 題:後地域社會論的日本東亞史研究概況與臺灣史研究
時 間:2011 年 3 月 29 日(二)上午 11:00-13:00
地 點: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 821 室
2011 年 3 月 29 日,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族群史研究群邀請日本東京大學東洋史博士李季樺女士發表學術演講,講題為「後地域社會論的日本東亞史研究概況與臺灣史研究」,由臺灣史研究所副所長詹素娟女士擔任主持人。
本次演講,李博士藉由簡介近年日本東亞史研究現況與方向,討論「地域社會論」的研究動向與未來展望,並進一步論及臺灣史研究成果未來所能給予此一研究議題以及近世東亞史的諸多啟發。
雖然並不包含日本史在內,但日本所謂「東洋史」的研究範圍很廣,包括中國、韓國、中亞、東南亞、印度等地區,近年更將過去較少觸及的臺灣史研究也一齊納入。自 1980 年代森正夫教授、岸本美緒教授提出「地域社會論」的研究取徑以來,雖然帶出了不少極富啟發意義的研究觀點,不過,卻仍未真正有效地區分「漢」與「非漢」社會,而且,也仍未脫離過去那種以中國中心觀點討論東亞周邊地區的既有研究習慣。整體而言,儘管地域社會論希望突破有形的地域空間,改而強調無形的社會秩序,但有些作品卻不免仍將中國視做一個普遍、均質、單一的社會,並可能過於側重中央政府作用的國家中心主義,因而忽略了影響中國內部與外部各種不同的族群、政治、經濟與社會變素。
這些年來,日本不少東亞史研究者試圖超越中國中心主義與國家中心主義,大力批判所謂的漢人中心史觀,強調非漢族統治王朝對中國的地方治理,並希望能跳脫現代式的國際觀,以過去亞洲諸民族之間的關係,來綜合研究東亞各地區內部與外部的歷史。明清史研究也有類似的發展,非漢族、邊境、周邊的歷史與移民社會研究愈來愈多,諸如廣西、貴州、四川、福建等邊陲地區,受到更多年輕學者的青睞,學者更加關注內陸與海域的交流史甚至是全球化的歷史。學者反思何謂「傳統中國」、中國是否能視為一個「社會」、江南是否能代表整個中國這些問題時,愈來愈意識到地域社會論所強調的「地域」,似乎比較像限於國家框架下的地方社會,較難跨越國家行政區劃上的壁壘。
與此相對照,「後地域社會論」的東亞史研究者則試圖突破這些限制,並將臺灣也納入東亞世界一併思考。去年岸本美緒教授、濱下武志教授在臺史所發表的學術演講,便曾提出清代臺灣史研究對於學界深入認識中國史的重要作用,希望進一步瞭解滿清帝國邊陲與國家地方社會的關係;同時,透過東洋史與臺灣史研究的交互參照,針對不同地區類似現象進行更細緻的考察,應該可以超越西洋歷史中心論與中國歷史中心論。最後,李季樺博士也強調未來可將臺灣史研究更好地與「中國邊疆社會」、「原鄉社會」等不同研究視野相互對照,既可拓展台灣史的比較與觀察視野,也能將臺灣的地域與海域發展史,更好地納入東亞、全球的交流史做考察,此項學術事業相信極富價值與挑戰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