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較及其超越?從唐宋變革及 Early Modern 談『中國』歷史分期」——湯志傑博士講演活動摘要
主講人:湯志傑(Dr. Tang Chih-Chieh,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副研究員)
主持人:邱澎生(中央研究院史語所副研究員)
講 題:比較及其超越?從唐宋變革及 Early Modern 談「中國」歷史分期
時 間:2011 年 3 月 24 日(四)中午 12:00-2:20
地 點:中央研究院文哲所二樓會議室
2011 年 3 月 24 日,明清研究推動委員會邀請本院社會學研究所湯志傑博士 (Dr. Tang Chih-Chieh) 假文哲所二樓會議室發表學術演講,講題為「比較及其超越?從唐宋變革及 Early Modern 談『中國』歷史分期」,由本委員會歷史語言研究所邱澎生先生擔任主持。
湯志傑先生是德國 Bielefeld 大學社會科學博士,研究專長是系統理論、歷史社會學與社會學理論。本講題是湯志傑以其博論《從傳統中國到現代台灣》(是書以德文寫就)為基礎,以及國科會計畫「另一種大歷史:建構傳統中國社會演變類型學的嘗試」所推進的研究而來。本次演講目的是,經由反省中國史學界提出的「唐宋變革」及 “Early Modern” 相關歷史分期的問題,檢驗歷史分期的操作性與理論性,進而提出自己的看法。就講題而言,「比較」是比較中日西學者對歷史分期的意見,「超越」則指從反思歷來學者們的思考脈絡,進而探論歷史分期的可能。
湯先生主要援用德國社會學家魯曼 (Niklas Luhmann, 1927-1998) 的系統理論,藉以重新考察中國的歷史分期。魯曼認為:社會的主要結構,其實就是它的系統分化的形式;而人類文明發展至今,我們基本上可將社會結構整理歸納為四種主要的系統分化形式︰分支分化、中心/邊陲分化、階層分化、功能分化。以魯曼的洞見為出發點,再持與考察中外學者對中國歷史分期相關議題所累積的研究成果,湯先生將中國社會結構的歷史演變區別為以下幾個不同階段︰從聚落(分支分化+中心/邊陲分化)經城邦(分支分化+中心/邊陲分化+階層分化)、封建帝國(中心/邊陲分化+階層分化),以及疆域國家系統的過渡期,到後來相對長期穩定的官僚帝國(中心/邊陲分化+階層分化+功能分化)的形式。就官僚帝國這個形式本身來說,在成功建立了以後,慢慢又經歷一個士族(世族)形成的過渡期,形成門第社會的亞型,然後再經過所謂唐宋變革的過渡期,才形成日後我們熟知的士紳社會的亞型。
如何比較「唐宋變革」與近年來某些西方學者用以指涉明清之「近代早期」?湯先生導入了「發展/演化」這組判準。「發展」比較像胚胎發育的情境,它在發育過程中固然也出現不少改變,但改變的動能 (potential),原則上仍已蘊含在最初的胚胎或雛形裏,故基本上可將其視為是在既有基礎上變得比較成熟的過程。至於「演化」,則主要是指一個新型態的發生,就便牽涉到不同秩序的產生。準此而論,則唐宋變革出現的士紳社會比較像是「演化」,而明清的士紳社會則只是既有軌跡上的「發展」。
湯先生總結道:無論是談戰國、唐宋乃至明清的中國社會結構變化,或是將中國歷史持與其他國家或地區歷史變化做比較,都應該回到社會的結構原則與秩序原則,並應同時考慮歷史的偶發性 (contingency) 。
湯先生的演講,思路暢朗,宏細兼具,引起與會者熱烈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