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世儒學與社會研究工作坊」第四次討論會紀要

 
講題: 後死有責:《王文成公全書》與陽明門人 邵雍遷洛前期交遊及其關係網絡初探
書名:
主講人:
發表人:
報告人: 楊正顯教授(國立海洋大學海洋中心) 紀晏如(國立政治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生)
主持人:
總結人:
召集人: 呂妙芬教授(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與談人:
主辦單位:
網址連結:
與會者:
時間: 2019 年 8 月 17 日(六)下午 2:00 至 7:30
地點: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一樓會議室
撰寫人: 丘文豪(國立臺灣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候選人)
刊登日期: 2019/08/17
 
  2019 年「近世儒學與社會工作坊」第四次討論會,於 8 月 17 日(六)假中研院近史所會議室舉行。本次會議共有兩名報告人發表論文,共十一人出席。
  首先由楊正顯教授報告〈後死有責:《王文成公全書》與陽明門人〉一文。楊教授指出,近年出現大量陽明軼文與相關資料的數位化,有助於了解陽明著作版本的演變與編輯過程。本文主要分析不同時期由不同人編輯並出版的王陽明文本,探討各版本的內容差異、體例變化,及其所反映的政治和學術脈絡。廣德本《陽明先生文錄》編於王陽明生前(嘉靖六年 (1527)),內容受到王陽明的肯認,楊教授注意到廣德本《陽明先生文錄》並沒有收錄〈朱子晚年定論序〉、〈大學古本序〉兩個被公認的重要文本,他認為此與當時不利於陽明學的政治和學術氛圍有關。楊教授也爬梳黃綰和錢德洪在王陽明去世之後分別編輯的《陽明先生文錄》,討論兩人不同的編輯理念。黃綰大量擴充文錄選輯的內容,並收錄〈大學古本序〉與〈朱子晚年定論序〉二文,楊教授認為此與黃綰的政治地位,以及當時政治和學術氣氛的變化有關。最後,楊教授討論錢德洪編輯的《王文成公全書》,認為錢德洪的編纂反映其對陽明學的看法,也有排拒王畿和聶豹對良知學之詮釋的意味。
  報告結束後,與會學者主要針對論文結構和書寫方式進行討論。由於本文涉及許多版本的比較,建議楊教授可製作表格或附上比對圖以幫助讀者閱讀。本文以《王文成公全書》為題,但其中討論較多的卻是《陽明先生文錄》,題目與內容之間有落差,也造成閱讀上的困難。另外,楊教授主要以政治因素來解讀各版本《陽明先生文錄》與《王文成公全書》的內容,但是除了政治因素外,學術思想的差異也是一大因素,此部分在本論文中著墨較少。也有學者建議應更強調錢德洪作為文獻整理者的角色,此與第四節的討論密切相關,針對此議題的全盤考量,《傳習錄》的討論是必要的,因此也期許楊教授未來可以關注這部分。
  紀晏如發表〈邵雍遷洛前期交遊及其關係網絡初探〉。本文主要探討邵雍早年的「學緣」如何導引他遷居洛陽,進入洛陽後的「地緣」網絡,並試圖說明北宋古文運動與理學興起之間的關係。紀晏如指出,師承李之才的「學緣」使邵雍得以結識尹源、尹洙兄弟,再藉由邵雍弟子王豫與世居洛陽數代的侯邵曾與尹洙的密切關係,以及好友祖無擇的洛陽「地緣」關係,使得邵雍得以進入以尹洙為中心的洛陽學友網絡。其子邵伯溫記錄的交往對象皆和尹洙的網絡關係密切,不僅有近似的學術傾向,更有複雜的親緣關係。
  與會學者主要針對本文以「網絡」與「人際結構」解釋邵雍得以進入洛陽文化圈的方法提出討論。學者指出,「網絡」或許不是一個固定的「結構」,要考量其流動性。文章主要呈現的是洛陽本有的人際網絡,邵雍的身影較為淡薄。邵雍進入這一結構後的動態交遊與發展,也是值得注意的問題。此外,學者也提醒講者不要被後世「理學論述」所建構的邵雍形象影響,要注意邵雍本身的「術數」成就,與早年「名動公卿」之間的關係,這是否涉及唐型文化向宋型文化轉型?也是值得考慮的面向。最後,由於本文涉及大量人物的交遊狀況,與會學者也針對「數位人文」部分可能給予的幫助提出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