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世儒學與社會研究工作坊」第二次討論會紀要

 
講題: 孔尚任的建初尺考證 清初江西遺民貳臣與學風思潮的變化
書名:
主講人:
發表人:
報告人: 何威萱教授(元智大學中國語文學系) 張藝曦教授(國立交通大學人文社會學系)
主持人:
總結人:
召集人: 呂妙芬教授(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與談人:
主辦單位:
網址連結:
與會者:
時間: 2019 年 3 月 31 日(日)下午 2:00 至 7:30
地點: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一樓會議室
撰寫人: 丘文豪(國立臺灣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生)
刊登日期: 2019/03/31
 

  2019 年第二次「近世儒學與社會工作坊」討論會,於 3 月 31 日假中研院近史所會議室舉行。本次會議有二篇論文發表,共計八人出席。

  首先,由何威萱教授報告〈孔尚任的建初尺考證〉一文。孔尚任為清初著名的文學家與戲曲家,本文則聚焦於孔尚任較不為人知的一面,即對建初尺考證的成果。明末清初儒者多以迴向古禮為目標,漢學家特別渴望恢復「周尺」以重建三代器物,因此對此進行諸多考證與討論,而孔尚任對於周尺的考證獲得清代主流學者的認同,值得深入探討。

  孔尚任無意間獲得東漢「建初銅尺」,於是作了〈漢銅尺記〉簡述該尺的發現經過,隨後又撰〈周尺考〉、〈周尺辨〉與〈宋銅尺記〉三文,論證建初尺與周尺同長,並認為可以據此重現周代禮制。何教授針對孔尚任對銘文的釋讀,將建初銅尺與所謂章帝「漢官尺」相聯繫的說法,以及建初尺是否等於周尺等問題,進行細緻的討論。同時,何教授也廣泛蒐集史料,將前代學者贊同與質疑孔氏考證的主張作一深入分析。

  與會學者建議何教授可以更清楚說明「周尺」考證的學術史意義,尤其是清代以前,歷代學者對此問題的考證與看法。有學者提問,孔尚任的看法既與《隋書.律曆志》不同,乾嘉考據學家為何沒有質疑,反而相信明人郎瑛的遻法,進而肯定孔尚任的考證?清代考據學者之間是否有某些合作的意圖?孔尚任的考證結果是否真的被用於孔府禮器的制作?

  接著,張藝曦教授發表〈清初江西遺民貳臣與學風思潮的變化〉一文。本文為張教授專書中的一章,主要討論清初江西士人群體與思潮學風之變化,藉由新舊兩批遺民的比較,探討當時古文詞、心學與制藝三股學術風潮之交涉與轉變。

  明中葉以來,士人活動以詩社、心學講會與明末特別熱鬧的制藝結社為重心。明清鼎革後,江西士人紛紛離開政治中心南昌,吉安的心學傳承也逐漸凋零,心學講會與制藝活動一併消沉。此時,一批與明末士人關係不深,提倡古文詞與程朱學的群體崛起。張教授以易堂九子中魏禧、彭士望與程山學派的謝文洊為新群體的代表,說明其學術立場傾向批判制藝與心學。最後,張教授認為根據本文研究,清初學術界其實並不沉寂,仍有多元且互動頻繁的學術交遊活動,且應注意清初新學風並無明顯師承淵源這一特點。

  與會學者主要針對文章之結構與寫作方式提出建議。由於本文涉及較多人物與線索,要如何讓主軸更為明確,並納入相應的二手研究對話是張教授下一步需要思考的。有學者詢問兩批不同士人出現在文獻中,是否能代表「學風轉變」?也有學者針對文章提到羅欽順《困知記》的影響及謝文洊的思想內容,與張教授對話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