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檔案讀書會」第八次讀書會紀要

 
講題: 清朝宮廷用錫的來源與工藝技術
書名:
主講人:
發表人:
報告人: 賴惠敏教授(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主持人:
總結人:
召集人:
與談人:
主辦單位:
網址連結:
與會者:
時間: 2018 年 10 月 26 日(五)下午 2:00 至 4:00
地點: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檔案館第二會議室
撰寫人: 謝仁晏(國立臺灣大學歷史系博士候選人)
刊登日期: 2018/10/26
 

  2018 年「中西檔案讀書會」第八次讀書會,由中研院近史所賴惠敏教授報告,講題為「清朝宮廷用錫的來源與工藝技術」。賴教授先前曾經處理過其他宮廷金屬器物,如鍍金、黃銅器等,進而持續關注用錫議題。此議題曾於今年暑假在波士頓的「世界史經濟史會議」發表,經修改後與讀書會內師友分享,茲將內容摘要如下。

  賴教授首先說明,錫礦在清朝屬於土貢貢品,過去學者討論貢物制度時(如何新華的專著),曾提及錫礦以江蘇、安徽、山西、廣東等省分貢量最多。錫作為鑄造銅錢的原料之一,縱然所占比例不高,但朝廷仍有需求,所以列為土貢項目。賴教授進一步追索:上述進貢之省分,是否都有產錫?這部分明代宋應星《天工開物》中就有記載,明代情況以廣西賀縣、南丹、河池這兩州占十分之八,湖南的衡州、永州次之,雲南的大理、楚雄雖然產錫甚多,但路途遙遠,難以運輸,因此較少採用。

  而清代的狀況,大體可以利用一些二手研究建立初步印象。例如《清代的礦業》一書,討論到清代有領錫票的制度,並向商人徵收一定稅額。書中提到雲南錫礦,也說明運輸路徑的重點城市漢口,各地有需求者要到漢口地區購買。據此,賴教授延伸出兩大面向:一、反省清代土貢貢地與產地,二、錫器製作技術與製品問題。

  關於貢地與產地問題,賴教授並不完全認同何新華所言。透過內閣大庫的相關檔案,賴教授進一步討論廣東、福建、江蘇與雲南四個區域貢錫與產錫的狀況。首先說明廣東與福建的錫礦來源,雖有產錫,但主要來源是廣西賀縣,然廣西當地卻沒有課稅,也沒有列為土貢,這點值得注意。其次,從檔案中亦可見採辦錫礦之經費來源,是從雜稅中的田房契稅內動支。官員委員採買並運送,在運作方式上,會鑄成錫錠,並要求是純度較高者,這種稱之為「高錫」或「點錫」。透過乾隆二十四年 (1759) 李侍堯的奏摺,提到廣東產錫不足,需要購買洋錫的記載。再看福建地區,也並非產錫地區,多從廣東地區購買。該省除了看到高錫、點錫等類別外,還有一種秤頭錫,這是怕成色不足而多準備的,多餘者由委員在北京販售,故於崇文門繳交錫稅。

  至於江蘇省取得錫的方式,也是向外採買,如乾隆年間買錫過程中發生浮銷案,何謂浮銷,是因為除了原價之外加入了其他費用,比戶部額定經費還高,因而受到懲處。奏摺提到各種貢品採買的舖戶,其中採買錫由商號陸集生的祁正昌負責。雲南地區有產錫,且從雍正年間的紀錄就已看到領錫票採買錫礦到漢口販售的情形,為運輸之便,製成板狀,故稱「板錫」。有趣的是,雲南的錫似乎較少進入宮廷。賴教授從價格推敲出可能的原因:當時廣東每百斤十三兩半,江蘇進口日本錫每百斤十四兩以上,雲南每百斤卻只有四兩多,可見品質有差異,以至於朝廷讓廣東、江蘇等地進貢,而不從雲南取得。值得注意的是,除了國內土貢之外,也有外國進貢的錫,主要見於英國東印度公司販售英國、印度、印尼等地的錫,至於清朝有來自琉球與暹羅進貢的錫,數量並不多。

  第二個面向討論貢錫的利用情況。賴教授首先說明,過往技術史的討論,往往認為《天工開物》是一種高峰,但實際上清代還有進一步的發展,可由內務府造辦處檔案觀察製作錫器技術的變化。清宮檔案中有擺錫匠,主要製作玻璃鏡;另外又如《鏡鏡玲痴》一書,記載工匠製作鏡子的方式,主要是利用錫與水銀製作而成,這些都還有待開拓。技術史的討論,會回歸到貢品流向的議題。雖說土貢貢品一般交歸戶部,但也有流通到內務府製作其他器物的狀況,相關資料收錄於內務府廣儲司六庫月摺檔。

  前述各省由戶部所收的土貢,最後轉入內務府的物資,可以見於內務府題本。從檔案中看,以高錫的數量最多,賴教授將相關數量依年分統計,錫的用量多寡與建造宮殿有關,這些錫片用於建屋頂可能具有防水、保暖功能,但具體作用尚待考究。最後,賴教授也說明錫器製品的特性:便宜、延展度高與質量輕,除了上述的建築用途外,還可製成衣櫃、冰箱或者茶罐等物,民間工藝品與運用亦不在少數。賴教授補充,這些問題可利用民俗圖像版畫相互參照,有利於研究者了解其製作過程與成品使用狀況。

  報告結束後,在場學者就相關問題與賴教授討論。臺灣大學歷史系博士候選人蔡松穎詢問,過往賴教授論述蘇州的文章時,提到銅跟錫器一起販賣,其相關原因為何?賴教授回應,蘇州之所以有此情況,可能是兩種金屬都由日本進口,因此合賣。政治大學民族學系博士後研究員蔡偉傑先生留意到,報告之中的統計表格,以 1793 年的用量最高,遂向賴教授詢問原因。賴教授說明,這一年剛好是乾隆皇帝八十大壽,或與當時舉辦千叟宴有關,因為宴會中鍋具需要用錫,為供應此活動,所以用量大增。臺灣大學歷史系博士候選人謝仁晏則詢問,乾隆朝好用進口錫礦,與皇帝本身好洋貨有關。那麼到了嘉慶朝,皇帝節儉用度的狀況下,是否錫礦以國內為主?賴教授回應,在閱讀檔案中,曾見到嘉慶朝內務府題本記載從戶部撥給一萬斤,若仍不足,會去市場採購雲南所產錫礦,而該地所產錫礦價格,比其他地區的價格較低,但相關問題還值得再作觀察。最後政治大學歷史系博士生崔玲則向賴教授請教,用錫數量較多的宮廷部門為何?賴教授回應,錫礦用途甚廣,如前述的錢幣、鏡子乃至建築都有使用。其中用量較大的,粗估是內務府營造司在營建時所用。最後賴教授感謝與會學者的提問,期待日後再與大家分享技術方面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