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檔案讀書會」第二次讀書會紀要

 
講題: 盧布滿洲興亡史 (1896-1935)
書名:
主講人:
發表人:
報告人: 李今芸教授(暨南國際大學歷史學系)
主持人:
總結人:
召集人:
與談人:
主辦單位:
網址連結:
與會者:
時間: 2018 年 3 月 30 日(五)下午 2:00 至 4:00
地點: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檔案館第二會議室
撰寫人: 謝仁晏(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博士生)
刊登日期: 2018/03/30
 

  2018 年「中西檔案讀書會」第二次讀書會,由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歷史學系李今芸教授報告,主題為「盧布滿洲興亡史 (1896-1935)」,李教授自言此題目雖談盧布,但更主要的內容是探討日俄在滿洲地區的貨幣競爭,茲將內容摘要如下。

  李教授首先說明使用的史料以及先行研究成果,然後提供歷史背景,以利聽眾理解。對此地區的研究需分為兩大地域,第一部分是北滿洲地區,可以利用臺灣、日本的材料;而南滿洲地區,同樣能利用日本在滿洲地區的調查資料,另外還有英語文獻。而過去的研究成果包含譚桂戀於 2016 年出版的《中東鐵路的修築與經營 (1896-1917):俄國在華勢力的發展》,與二戰前由 John R. Stewart 所撰寫的 Far Eastern Survey。後者的調查報告認為,日本入侵中國是日俄爭奪殖民地的一環,而占領滿洲對日本不一定是利多,因為日本不似俄國採取開放立場,採取獨占壟斷的策略,資金相對緊張。另外,日本在當地的經濟建設也會影響到日本本地市場,且日方在滿洲當地的行政支出甚鉅。這些研究提供進一步比較雙方殖民策略的可能。

  就歷史背景而言,日俄兩國衝突可分成幾個階段:第一、1895 年甲午戰爭後,俄國等三國干涉還遼事宜。第二、日俄兩國競爭鐵路資源,這一競爭主要表現在中東鐵路上,歷經較長;1905 年因日俄戰爭日方獲勝,南滿洲地區的旅順、大連劃歸日本勢力,至 1935 年,日本買下中東鐵路北滿區段。而兩國也競爭漁業、庫頁島的煤礦與石油資源。本次討論的主題:貨幣,也是日俄雙方競爭的一環,本文焦點放在日俄銀行業與貨幣管理流通的議題,分別敘述並加以比較。李教授由俄國盧布在滿洲地區的流通談起,盧布在晚清流入東北,本先流通於北滿地區,至 1900 年以後,盧布的流通擴展至南滿洲地區。日本在東北如哈爾濱地區也有發行貨幣,如軍用票 (1904-1906)、橫濱正金銀行銀票、朝鮮銀行金票幾項。不過總體而論,盧布在 1917 年俄國革命以前是滿洲地區最通行的貨幣,當地的中國工人、商人都接受盧布,並將其匯往其他城市(如:上海)。

  李教授進一步展示 1903 年前俄國在滿洲地區的投資費用,總金額的大部分來源是道勝銀行,該行於 1895 年成立,最主要的目的是興建中東鐵路,然其籌組資金是俄國與法國合資,前者占 3/8,後者占 5/8。期間有因日俄戰爭損失資金,亦有增資。至 1917 年轉換為法國籍銀行,於 1926 年結束營業。李教授指出,道勝銀行是俄國運用了法國的資金,在中國地區施行外交遊戲的工具,但也因此讓盧布的推廣更有效率。到了 1917 革命,俄國盧布發生貶值,俄國政府又逢兩度輪替,期間皆有發行新貨幣,造成市場混亂,大規模貶值,後續才由蘇聯政府逐漸解決。但長期來看,盧布貨幣並不穩定,使用盧布的風潮衰退亦與此相關。但北滿地區由於是屬俄國勢力,仍持續使用盧布;直到 1934 年俄國將中東鐵路賣出,盧布才完全退出滿洲市場,後續在滿洲地區流通的主要貨幣則是由日本發行。

  李教授接著說明日本在滿洲地區的經濟發展以作比較。日本的發展模式是學習俄國,同樣利用銀行、貨幣控管、鐵路建設與關東軍政府與南滿洲鐵道株式會社。殖民後期(自 1937 年始),日本也在滿洲執行五年計畫的備戰準備,發展重工業。李教授將重點放在日本滿洲與朝鮮地區的銀行。首先舉朝鮮銀行為例,該機構以保存朝鮮境內金銀為目標,並試圖平衡國際貿易中的弱勢因素——朝鮮地區貿易入超。後來,隨著日本在滿洲發展,朝鮮銀行到滿洲開設分行,且由於滿洲地區在貿易方面著重出口,可以彌補朝鮮方面入超的不足,使得當地的朝鮮銀行越發重要。在經營手法上,日本雖採取壟斷經營策略,但因為朝鮮人對滿洲較為了解,故也讓朝鮮人在朝鮮銀行任職。

  1932 年滿洲國成立,隨之發行國幣,採取銀本位,同時規定不可兌換紙幣、現銀;銀行利用現銀與上海地區的匯率為基準,緊盯中國上海市場,配合在滿洲的中國商人反對金本位,採取銀本位的態勢。如此一來,只要銀價一跌,便有利滿洲出口,是以滿洲與上海貿易更為緊密。直到 1934 年銀價因美國收購而變貴,滿洲貨幣出現升值,為防止物價波動,1935 年滿洲國銀行決定放棄銀本位體制,轉為金元本位。

  李教授指出,滿洲地區的貨幣種類甚多。因此日本在滿洲國成立後,除了根據貿易需求,制定上述體制之外,當局也著手回收舊式各類貨幣,改以當地中央銀行發行的貨幣為主體。從官方給予的數據看來,回收效率十分良好。爾後日本自身實力增強,整併了原先歸屬中、日與俄國的鐵路系統,據此日本可以深入中國、蒙古,貨幣也隨之推進,由南滿鐵道株式會社的發展,就能看出結合鐵路網拓展與貨幣互相結合的效果。李教授總結,日本與俄國兩個帝國的貨幣政策有些微差異,但在模式上,日本學習俄國,同時加以強化。而雙方都是以鐵路拓展,輔助貨幣政策。

  報告結束後,與會學者分別提出意見。近史所賴惠敏教授首先提問,從本文的立場來看,日方所扶持的朝鮮銀行能發展與其接受俄國客戶有關,但當俄國客戶受到盧布貶值而有損失時,如何能撐持朝鮮銀行發展?日方又如何應對盧布匯損議題?日本在滿洲成立的中央銀行,準備金從何而來?李教授回應,關於日方應對的問題,目前沒看到材料。而從宏觀的角度來說,看到俄國道勝銀行轉往日本朝鮮銀行,猜想滿洲地區的商業應不單僅有盧布投資一面,故不至於直接瓦解。最後,關於準備金問題,基於日本採取壟斷政策,當是由日本政府資金為主,或許包羅部分朝鮮本地的資金。

  中興大學歷史系游博清教授則提出兩個問題:一、日本以俄為師的做法,是比較少聽到的,那麼日方是否有派出人員調查訊息?二、日本在該區域與英美等其他國家的關係為何?李教授回應,日本應有派員調查,其成果類似後來的滿鐵調查報告。關於第二個問題,目前所知其他國家最初也希望進入滿洲地區,因而支持日本與俄國抗衡,但後來日方取得優勢後,採取壟斷經營策略,其他勢力無法進入滿洲。

  印第安納內陸歐亞系蔡偉杰博士提出兩個問題:一、日本對於臺灣與滿洲地區的貨幣政策是否能夠相互比較?如日本是否參考在臺灣地區的貨幣整治?二、日本應該也被經濟大恐慌影響,因此好奇 1934 年轉換貨幣時,資金挹注如何處理。李教授回應,一、或許臺灣銀行的建立就是一個指標,但這部分尚未特別留意。賴惠敏教授對此補充,臺灣當時的情況相對單純,因多採用墨西哥銀元。第二個問題,日本的確有被影響,但畢竟不如美國,這部分需詳細檢查日本銀行體系與歐美的關聯程度,有待日後追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