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檔案讀書會」第九次讀書會紀要

 
講題: 民國初年歸化城的工業現代化探究
書名:
主講人:
發表人:
報告人: 李華彥教授(樹德科技大學助理教授)
主持人:
總結人:
召集人: 賴惠敏教授(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 邱仲麟教授(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研究員)
與談人:
主辦單位:
網址連結:
與會者:
時間: 2014 年 9 月 26 日(五)下午 2:00 至 4:00
地點: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檔案館中型會議室
撰寫人: 李華彥教授(樹德科技大學助理教授)
刊登日期: 2014/09/26
 

  李華彥教授近年來隨讀書會關注清代蒙古貿易活動,發現歸化城在蒙古高原與漢地商貿活動上占有重要地位。本次讀書會請李教授以民國初年歸化城的工業發展為主題,發表新近研究成果。

  歸化城在商業上之興起,可歸因於明末清初「走西口」風潮之興起,亦即山西、陝西等長城內地居民遷移到鄂爾多斯高原的河套灌溉區墾殖。這些移民因人口壓力、戰亂、災荒、蒙人招墾等因素,離鄉赴蒙古草原謀生。清朝後期,內亂外患日增,需大量財政支援,因此,清政府也轉變態度,鼓勵內地漢人至此開墾,造就大量旅蒙商人出現,加速了漠南蒙古草原的村落化與土地開發。歸化城位於漠南蒙古中部,是漠北、漠西通向長城內地的交通樞紐,即今日內蒙古呼和浩特市舊城。在清朝時全稱「歸化城土默特」,屬於察哈爾之一部,在內蒙古六盟、二旗與察哈爾地域中面積最小,西邊以黃河與伊克昭盟為界,有黑河東西橫亙全境。

  關於歸化城工業狀況,可參考 1925 年《中外經濟周刊》中〈歸化工業之現狀〉的報導,當時民國初年歸化城有以下工業:細毛皮、老皮行、毛布、栽羢毯、毡帽毡鞋、製毡業(毡子房)、製革業(黑皮坊)、製靴業、肥皂工業、玻璃工業、造紙業、染房業、鐵工業、銅器製造業、錫拉工業、膠業、毛口袋業、皮箱業、醬園業、碾米業等二十一項。

  在這些歸化城產業中,「使用新式機械、資本額在萬元以上」的廠家,僅有京綏鐵路的修機場和歸綏電燈公司,其餘都相當於「作坊」,採用傳統大量人工製成方式。與二十世紀初的新式工業生產方式相比,歸化城的作坊有勞工成本過高的缺點,加上稅捐重疊、複雜,形成產品輸出的障礙,僅有特別出色的細毛、皮衣、栽羢毯等物方有機會出口外地營利。

  有關歸化城工業發展,舉數例如下:

  老皮行業,是適應內蒙寒冷氣候而起的低價行業,製法與宣化相同,原料選山羊皮,是因其耐久價廉。本行顧客群以歸化城周邊勞工、鄉民為主,低價是主要考量,因此,這也是歸化城為數最多的製造業,工廠規模大小若以雇工人數計算,差距在三至四倍,而生產成品,以價位居中高的 13 元皮衣銷路最好,蒙古也是它的販售區。

  毛布業,由薩拉齊縣的瑞典籍耶穌會士艾牧創始,教導教會育嬰堂的小孩織造栽羢毯,及用鋼絲布紡織毛布。傳教士初衷,應是訓練教會收養之嬰孩有一技之長,日後可以謀生,沒想到這個行業卻意外發揚光大。民國九、十年,有教會藝成之子至歸化城獨立開廠製造,技術上仍使用舊式紡車和手拉木機,成品是二十五種粗細、斜紋毛布,產能是一日一架紡車紡 1-2 斤、一架織車織 2-2.5 丈,共有六廠,資本額從 1,200-4,000 元不等。毛布業工廠初建時,因價格低廉,銷路不錯,唯民國十三年之後,因舊式紡車織線粗糙,成品又參雜牛毛以圖節省成品,導致市場萎縮。後因西北邊防督辦馮玉祥呼籲軍隊和機關公務員購置,毛布業出貨量才見好轉,但工廠資本過小,終究難以匹敵外國工業大廠製的成品。

  栽羢毯業,是歸化城最著名產業,源於咸豐、同治年間寧夏人避甘肅回亂到此地,帶來技術;半世紀之後,歸化城的栽羢毯業已超過寧夏原鄉。美中不足的是,歸化城的紡線使用舊式紡車製成,與毛布業相同。栽羢毯的織法則與民初全國首善之區北京無異,最上品每方寸使用 120 根(道) 紡線,再遞降至 50 根,分八種等級,售價也自不同。栽羢毯品級越低,參用牛馬毛越多,色彩有紅、黃、藍、白、黑、綠、紫、駝八色,染料購自洋貨店或山西、鄰近區域天然色料。栽羢毯成品,上品多輸入內地,次級品則銷蒙古。歸化城的羢長 2-3 分,稍遜於天津同業的 4-5 分,故歸化毯鮮少銷售至天津。

  栽羢毯業主要工廠創立於民國以後,大廠七家,規模大概是雇工二十多名,小廠十多家,雇工從個位數至十餘名不等。各廠對工人業績的要求分等級,單日織 100 道者,須產 5 方寸布,發工資 0.33 元,每少織 10 道紡線則需多產 1 方寸布,反之亦然。迄滿月時再量其織布成績,多 1 寸增加工資 0.1 元,少 1 寸就扣其 0.1 元。歸化城大廠「經緯工廠」的經理李實齋貢獻良多,他在工餘時間教授該廠工徒普通學科,並要他們依年齡大小輪流管理工廠一個月,以訓練將來自立開場的能力。

  製革業,原料採用內外蒙的達牛皮和歸化城中屠戶的牛皮,屠牛皮品質比前者好,1 斤值 3.5-3.6 錢,比達牛皮 1 斤 2.7-2.8 錢價高。蒙古牛皮品質難與山東牛相比,因為長期放牧關係,牛體多瘦,背脊上常鑽入寄生蟲,從冬至寄住到清明節,鑽出時被鳥類啄食,形成牛皮上各處小洞,破壞賣相;歸化城的最大單隻牛皮重 45 斤,與山東 70 斤大牛皮自然難以匹敵。

  歸化城土默特地區的產業,與在地氣候、物產有密切關係,且各項產業的製作工序和工具,仍與傳統生活有高度的連結。即使官方或大商人刻意扶持,企圖使之具有現代化的模樣,然而進展還是有限,部分產業甚至偏近傳統狀態,至民國初年,終究還是呈現出新舊交替的容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