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史觀點下十九世紀的臺灣歷史——西文史料的閱讀、詮釋、想像」工作坊 第三次討論會紀要

 
講題: 19 世紀的臺灣地圖:以西方與日本的間諜式測量為核心
書名:
主講人: 黃清琦先生(青刊社地圖工作室負責人)
發表人:
報告人:
主持人: 林文凱教授(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助研究員)
總結人:
召集人:
與談人:
主辦單位:
網址連結:
與會者:
時間: 2014 年 5 月 2 日(週五)下午 2:00 至 4:00
地點: 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 817 室
撰寫人: 陳東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灣史研究所碩士生)
刊登日期: 2014/05/02
 

   黃清琦老師現為青刊社地圖工作室負責人,從事專業地圖繪製與臺灣地圖史研究工作。曾主編《臺灣輿圖暨解說圖研究》(臺南市: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2010),與共同主編《臺灣戰後人口普查地圖集 (1956-2010)》(臺北市:國立臺灣大學人口與性別硏究中心,2012)等專書。黃老師繪製之地圖或地圖史研究成果,散見於教科書、學術期刊或博物館展場等。本次演講主題為:「19 世紀的臺灣地圖:以西方與日本的間諜式測量為核心」,是其長期研究臺灣地圖的心得分享。

   黃老師認為近代東亞地圖的發展階段,主要分為三個時期:傳統發展時期、東體西用時期、全盤西化時期。傳統發展時期,東亞主要代表地圖有:馬王堆、禹跡圖、廣輿圖,主要是山水畫法,大量出現在地方志書中,以軍事和政治目的為主。同時期的西方代表地圖則是 TO 圖,受到地理大發現影響,開始出現麥卡托地圖與大量海圖,具有經緯度的概念。整體來說,東、西方分別發展,兩者繪圖典範差異很大(尤其在投影及符號化方面):西方呈現單一投影、經緯網格、符號化三大特色;東方則是多重投影、計里畫方、圖像化三種特點。

   約莫在 16 世紀晚期,開始進入東體西用時期。東、西方地圖繪製文化開始交流,東亞地圖在保持東方特色的同時,也漸漸受到西方技法的一些影響,如符號化、經緯網格。中國主要代表地圖有:《坤輿萬國全圖》、《皇輿全覽圖》、《乾隆內府輿圖》與《臺灣輿圖》;日本方面也有《南瞻部洲萬國掌菓之圖》、《伊能圖》。同時期的西方地圖則有了近代化的發展,如法國等開始建立官方測繪單位,發展制式地形圖與現代海圖等近代地圖繪製技術,並開始在東方進行間諜式測量,蒐羅《皇輿全覽圖》等東亞地圖,累積了不少可靠的西方與東方地理資訊。整體來說,此時期中國的《皇輿全覽圖》領先世界,然而卻如慧星般一閃即逝。蓋因該圖藏之內府,外人難窺其貌,繪製技術遂未能流傳至民間社會。

   19 世紀中晚期則是全盤西化時期,日本與中國等東亞各國開始全面學習西方的地圖測繪方法。如日本開始推行海域測量(1860 年西法測繪神奈川港)與陸地測量(1871 年工部省測量司成立、1884 年全國開始實施三角測量)。中國則在
1866 年設立馬尾船政學堂,以西法進行海域測量;稍後於 1885 年設立天津武備學堂,發展陸地測量。整體來說,中國在光緒末年開始以西法繪製輿地圖,但良莠不齊,直到 1908 年陸軍部奏定測繪章程,才首次以三角測量等新法測繪北京附近地形圖。然而,日本在全盤西化後,就立刻開始以西方測繪方法,對中國與臺灣等地方進行間諜式測量與地圖繪製。

   17 世紀初以來,臺灣的地圖繪製也快速經歷了這三個發展階段。最早西方殖民者繪製有傳統西式海圖,清廷命西方傳教士也測繪有《皇輿全覽圖》,由此開始累積有關臺灣的正確地理知識,但對臺灣地理資訊的傳承與推廣貢獻有限。當時主要的臺灣地圖都是採山水畫法的傳統地圖;直到 19 世紀,才是累積臺灣地理資訊並且與世界接軌的關鍵時期。臺灣地圖的全盤西化時期,主要發展如:1875 年,馬尾船政學堂以西法測繪的《臺灣全圖》,地形地名雖不夠詳細,但輪廓已相當精確;1895-1901 年,日本以西法廣泛測量臺灣平地,繪製出第一套大比例實測的《臺灣地形圖》。

   列強在臺灣從事測量以取得地理資訊,主要用在緊急需求(戰爭、國家糾紛)與一般需求(潛在國家利益),進行測量的最佳時間點在國家或國民無警覺性時(動亂或被佔領)。此種地圖測量通常出於應急而迅速測圖,精度稍欠;無法測量或未測的區域,則補以各種資料輯製;由於地名資訊難以核實,常誤記或擅自命名。19 世紀中期以來,大宗外國間諜式測量臺灣的主要時刻有:鴉片戰爭(英國)、英法聯軍(英國)、羅妹號事件(美國)、牡丹社事件(日本)、中法戰爭(法國)。以牡丹社事件為例,當時的間諜式測量,乃李仙得與日本人針對恆春半島原住民地區陸續繪製的地圖。這些地圖涉及疆域主權,所以地圖內容標識隨著時間而改變,並反映不同時期強權者的政治主張。

   整體來說,臺灣地圖在 19 世紀這一個世紀中,就走完傳統地圖、東體西用、全盤西化的發展階段,每個階段在時間上有若干重疊。間諜式測繪雖然精度稍欠(和列強正規地圖相比),仍具一定水準,比之臺灣自身測繪的傳統繪圖往往已有突破性之進步。儘管間諜式測繪由於不能全面、公開或隨時進行,因此會存在地理認知與資訊更新的落差,但也代表當時測繪國對於臺灣的地理認識,且是認識臺灣社會與歷史的重要媒介。因此,臺灣史的研究者除了過去常用的文字史料外,若能善用各種地圖史料,並且與當代地理資訊科學 (GIS) 相互參照,將可開拓出更全面的臺灣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