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獻、經典、寺院:明清宗教文化的再省思」第三次讀書會紀要

 
講題: 唐津不是唐:東亞航海信仰中的五嶽真形圖
主講人: 賴思妤(東京大學人文社會系研究科博士生)
主持人: 廖肇亨教授(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研究員兼副所長)
時間: 2016 年 3 月 4 日(五)上午 10:00 至下午 12:00
地點: 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二樓會議室
撰寫人: 簡凱廷(國立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候選人)
 
「文獻、經典、寺院:明清宗教文化的再省思」第三次讀書會紀要
 

  「文獻、經典、寺院:明清宗教文化的再省思」計畫第三次讀書會邀請到東京大學人文社會系研究科賴思妤女士進行專題演講,講題為「唐津不是唐:東亞航海信仰中的五嶽真形圖」。賴女士指出,她在閱讀渡日僧東臯心越 (1639-1695) 的詩文集時,發現關於五嶽真形圖的記載。該圖自古作為具有道士入山護身符性質的導引地圖,但在東臯心越的文字記載中,卻成為「世人渡江航海隨身帶之,可却風濤之險」的護身符,顯見其功能已有所轉化。此外,賴女士更進一步發現與東臯心越關係深厚的德川光圀 (1628-1700),也使用了五嶽真形圖的部分圖像作為花押。此次演講即嘗試梳理五嶽真形圖與航海信仰的關係、在江戶日本流傳的情形,及其相關問題。

  演講一開始,賴女士先介紹了東臯心越的生平與事蹟。心越,浙江金華市浦江縣人,俗名蔣尚部,初名兆隱,後法名興儔、心越、別號東臯;嗣法杭州府臯亭山上塔伏虎禪院濶堂大文禪禪師,為曹洞宗壽昌派第三十五世;1677 年東渡日本,接受了長崎興福寺四世澄一覺亮的接待,後來又受水戸黄門德川光圀的招聘,與光圀關係密切。東臯心越被目為日本曹洞宗壽昌派之祖,由於其高超的篆刻技藝及琴學素養,亦被視為日本篆刻之宗、江戶古琴之祖。其次,論及東臯心越與航海信仰的關係,最為人所熟知的是天妃信仰。綜合相關研究指出,近世東亞天妃信仰的傳播,在中國地區和臨濟宗關係較為密切,而日本地區則屬黃檗宗推行最力,但真正把天妃信仰帶入江戶的第一人當屬東臯心越。日本學界目前也肯定天妃信仰傳播至東日本,東臯心越扮演著重要角色。當然,這也與當時德川光圀積極發展航海事業有關。

  接著,進入本場演講的主題。賴女士首先定義五嶽真形圖的相關術語。所謂「真形圖」,根據施舟人 (Kristofer Schipper) 的定義,認為山的「真形 (The True Form)」乃是神明眼中所見的形體,是由山谷等自然力量所形成的山岳。引申其義,真形顯示出自然風景內在的靈魂。五嶽真形圖在道教的靈符或靈圖系統中具有標誌性地位。就道教思想言之,不論是神仙思想系統,或三皇文思想體系、早期天師道,甚或六朝時期葛氏道等三洞各自體系的傳授流傳,靈符或靈圖皆具有舉足輕重的意義。《抱朴子》書中便言:「或問:『仙藥之大者,莫先於金丹,既聞命矣。敢問符書之屬,不審最神乎?』抱朴子曰:『余聞鄭君言,道書之重者,莫過於《三皇內文》、《五嶽真形圖》也。』」可見當時宗教符圖之中,五嶽真形圖地位之重要。另外,亦涉及多方民間習俗文化相關問題。五嶽真形圖的傳播極為複雜,基本上有五嶽真形圖和五嶽真形符兩套傳統,只是後者在用詞上亦多有稱為五嶽真形圖的情況,因此容易混淆。在介紹完相關術語源流之後,賴女士解析了東臯心越文集中涉及五嶽真形圖的文字:

《抱朴子》云:「凡修道之士,栖隱山谷,須五嶽真形圖佩之,則魑魅精怪莫能近之。」昔漢武元年七夕,西王母降於承華之殿,進蟠桃,命仙女董雙成、許飛瓊等奏云璈歌曲,而為漢武帝壽,又以錦囊書卷示之,即此圖也。故知五嶽為萬地之尊,其形天真,則世人渡江航海隨身帶之,可却風濤之險。所居淨處,香花供養,必降禎祥,歷有奇驗,可不敬哉![1]

  這筆資料的內容可以分成三個部分來看,首先引用了《抱朴子》的說法,說明此圖為道士入山時所配戴,是具有地圖指引性質的護身符。第二部分則是與西王母授圖給漢武帝的傳說連結,故事源自於《漢武帝內傳》。第三部分提到「世人渡江航海隨身帶之,可却風濤之險」,即攜帶此符,可保海事平安,將五嶽真形圖的功能由入山轉化,加入渡海之用。這和傳統的道教經典說法已有不同。傳統道教的說法延續《抱朴子》的神仙思想,將其視為道士入山之用,所謂「海」其實皆指山中川河,登涉的活動範圍也是指山中川河,而非真正的海洋。

  由於東臯心越文集中涉及五嶽真形圖的只有文字,沒有圖像記載,因此引發的問題是,當時作為航海護身符的五嶽真形圖究竟長什麼樣子?賴女士進而考索了歷來流傳在中國以及日本的五嶽真形圖的系統與樣式,推測東臯心越所提及的五嶽真形圖當為五嶽真形符圖組系統,接近《五嶽真形圖傳》版本的圖像。

  演講的最後,賴女士提及她發現德川光圀的花押即來自五嶽真形圖的西嶽恆山圖。這與東臯心越所提及的五嶽真形圖二者間有沒有什麼樣的關聯,將是她日後要進一步研究的問題。

  會後,關於五嶽真形圖自古作為道士入山的護身符,後來又為航海人所用的問題,中央研究員中國文哲研究所研究員廖肇亨教授指出,在中國的文化傳統中,山與海的意象往往可以相互牽連比附,或可從這個線索去考察登山使用的五嶽真形圖後來亦被用來守護航海的原因。

[1]浦江政協文史資料委員會編,《東臯心越全集》(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6 年),頁 385。

將本篇文章推薦到 推薦到Facebook 推薦到Plurk 推薦到Twi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