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思想世界與東亞研究工作坊」第六次活動紀要

 
報告人: 陳佳銘(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系助理教授)
齊婉先(暨南大學華語文教學研究所助理教授)
召集人: 林月惠(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研究員)
時間: 2012 年 7 月 26 日 (星期四)下午 2:00
地點: 國立中央大學儒學研究中心
與會者: 李瑞全、楊祖漢、沈享民、黃信二、黃秋韻、楊自平、鄧秀梅、鄧志峰、蔡龍九、蔡家和、李慧琪、齊婉先、陳佳銘、王采淇、許惠敏
 
「明清思想世界與東亞研究工作坊」第六次活動紀要
 

  本次「明清思想世界與東亞研究工作坊」討論會,發表人為陳佳銘(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系助理教授)及齊婉先(暨南大學華語文教學研究所助理教授)。共十五人出席。

  陳佳銘教授發表〈湛甘泉的思想型態之研究〉一文,欲從牟宗三先生的宋明理學三系說為判準,來研究湛甘泉之思想定位。本文不認為甘泉有傾向朱子學「求理於外」的問題,故他不屬於伊川、朱子系。且甘泉的氣是形而上、超越之氣,故他也不能視為唯氣論。從他與陽明的論辯,顯示他是不同於陸王心學的系統。最後,本文認為甘泉承繼明道的「體貼天理」、「天人一本」、「萬物一體」等思想,並亦有「以心著性」的雛形於其思想中,故本文證明他可歸屬於周濂溪、張橫渠、程明道、胡五峰、劉蕺山這一大系,因其思想可包含儒家哲學主觀層面的道德本心義以及客觀層面的天道論。

  與會學者提出的意見和問題可歸納為五點:第一、應提及甘泉與白沙之間的關係,甘泉繼承白沙的部分應為「勿忘、勿助」,以及自然、自在,這部分亦與明道思想銜接得上。第二、明道的圓頓智慧似乎與甘泉不類。第三、在甘泉的心中,中正即為天理,似乎與明道的「只心便是天」不相似。第四、在〈樵語〉中有一段論理、道、心、性的關係:「性也者,其天地之生生者乎!其於人心也,為生理。道也者,其生生之中正者乎!其於生理也,為中和。夫中正者,天之道也;中和者,人之道也。」明道的心性天通而為一,應該不會有如此說法。第五、其論「大心」工夫的「大其心,然後能全體天地之性。故曰:『盡其心者,知其性也。』心之廣大也,物或蔽之,物或偏之,烏乎盡?盡也者,復其大者也,而性之全體焉見矣。今之小其心者,如掩鑑焉,一隙之明,照者幾希矣。故盡心、知性、知天。明乎此,然後存養有所措,學之能事畢矣。」應是張載思想,故此文不當只以甘泉是專宗明道。發表人對以上問題提出兩點回應:第一、本文主旨並非欲證成「三系說」,只是以「三系說」為架構來研究甘泉。第二、甘泉提出對心學的質疑是很有意義的,並無前後矛盾及立場不一之處。

  齊婉先教授的論文題目為〈黃宗羲孟學思想之心性論探討〉,該文旨在延續作者先前關於《孟子師說》之研究成果,通過對黃宗羲《孟子師說》中有關孟學兩個核心概念——心、性之闡述進行探討,並以《孟子師說》中〈「浩然」章〉文本為實例加以分析,試圖掌握宗羲在〈「浩然」章〉表現出對《孟子》文本進行理解時,所具有的問題視域,以及在理解活動進行中,將其自身詮釋視域與其師劉宗周之詮釋視域的相互融合。該文首先引述陳榮灼整理當前研究宗羲孟學思想之代表學者(劉述先、楊祖漢、牟宗三等)的兩個觀點:其一,將宗羲歸入王陽明心學傳統;其二,將之視為「自然主義」或「唯物論」者。然後藉由高達美 (Gadamer) 詮釋學理論所強調理解文本時應當注意文本自身意義的觀點,作者指出,宗羲在理解《孟子》文本時,並不全然拘泥於名物考證或文字訓詁,而是注意文本自身意義。因此,宗羲在對《孟子》文本進行理解時,固有意彰顯其師思想,但其理解仍出現不同於其師的解釋方式。

  與會學者對於本文研究方向之嘗試,提出良多關於此研究持續發展之建議。其中,極重要者為,本文所使用高達美關於歷史流傳物在歷史流傳過程的理解活動中,其意義境域乃處於開放性狀態之觀點,將其運用於探討黃宗羲的《孟子師說》,討論時宜先對《孟子》詮釋史中意義境域之開放性有所說明,如:宗周與宗羲各自對於《孟子》文本之理解,宗羲對於其師理解《孟子》文本意義之掌握等。又,這些討論應如何達到詮釋視域之融合,亦值得深究。另外,與會學者對於孟子〈「浩然」章〉中知言與養氣之工夫次第有不同的看法,有學者認為,養氣是知言——即洞察——之根基;亦有學者表示,「知」得詖、淫、邪、遁等言,使心不受困擾,才是養氣的根據;更有學者提出,知言為「智」之表現,養浩然之氣是「仁」與「勇」之表現,知言與養氣乃以三達德為內容。最後,與會學者以《易》之「變易」與「不易」二義作為本場討論之小結,認為高達美所提出歷史流傳物在理解活動中之變遷,誠有其必然,但「道」終需由「不易」來建立。v

將本篇文章推薦到 推薦到Facebook 推薦到Plurk 推薦到Twi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