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王朝抗爭的信仰:中國西南侗人保護神Sax Siic的歷史建構

 
 
Speaker: 顏芳姿(國防醫學院通識教育中心副教授)
Moderator: 黃淑莉(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助研究員)
Organizers: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Date: 2019 年 06 月 10 日(一)上午 10:00 至 下午 12:00
Related Links: https://www.ioe.sinica.edu.tw/content/EventReg/content.aspx?SiteID=530167135246736660&MenuID=530377762456441046&MsID=1035170221242320404&View=1
Location: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新館3樓2319會議室
Sax Siic(中譯薩歲)是一位侗族的女神,生前領導侗人與官軍作戰,死後成為南侗地區各村各寨的保護神。主流的歷史長期闡述鎮壓峒蠻、開發黔東南的必要性,Sax Siic作為與王朝國家抗爭的政治象徵,有關她的傳說、祭祀和頌歌則承載侗人的歷史記憶,保留國家內部原住民族爭取獨立自治的歷史敘說。

侗人聚居湘桂黔三省交界地帶,侗人社會逐漸被整合進王朝國家的過程,出現兩個地方保護神:一位是飛山王楊再思,另一位是民族英雄Sax Siic,分別代表地方大族與底層苗侗的信仰。近年來歷史人類學者如張應強和羅兆均對侗族地區的飛山王信仰研究顯示,中國在多元民族形成國家的過程中,信仰與王朝政治有著密切的關係,地方大族或大小政權運用信仰和禮儀表述國家認同。湖南靖州楊氏納土歸附宋朝,以其宗族勢力和家譜敘事虛構飛山王信仰,奏請王朝加封王侯,以整合、凝聚地方社會內部的勢力。這個地方大姓進一步與王朝的軍隊合作開發湘黔邊地,王朝得以將靖州以及周邊地區納入版圖,威震飛山蠻的楊再思在兩者的支持下信仰愈來愈盛,平亂有功的楊氏也因飛山王信仰持續擴大政治影響力。

與王朝國家抗爭的Sax Siic,歷史文獻沒有留下任何記載,侗人建構的Sax Siic只能是一種弱勢者使用的隱蔽文本,這位侗人的精神領袖直到新中國建立之後才進入漢人的眼界,其後歷經政府不同政治意識形態的觀看,信仰出現新的變貌。文革時期,宗教信仰被政府視為牛鬼蛇神,文革結束後民間信仰紛紛恢復,1985年貴州民族研究所調研隊伍深入侗族地區,針對薩歲有關的口傳文本進行深入的調查訪問,此後薩歲的研究愈來愈熱絡。侗學研究者勤於考證,擁護大一統的國家認同,將漢人認可的英雄或祖先神套在Sax Siic的口傳文本,意圖將Sax Siic改編為歸附國家的神明。然而,Sax Siic畢竟是侗、漢衝突的文化產物,有必要回歸侗人的歷史經驗去理解侗人所建構的南侗保護神。筆者認為,與其考證薩歲其人、其事和生卒年代,或絞盡腦汁設法找出Sax Siic與歸順勢力的連結,不如了解鬼師所使用的隱喻和語言,以及隱蔽的文本所反映的歷史敘事和集體記憶更為重要。

本場演講毋須報名,歡迎踴躍參與。
聯絡人 陶曉萱,02-2652-3324

海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