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荷生教授演講「新加坡華人廟宇網絡的復興:以章芳琳 (1841-1892) 為例 (The Resurgence of the Chinese Temple Network in Singapore: the role of Cheang Hong Lim (1841-1892)」紀要

 
主講人: 丁荷生教授 (Prof. Kenneth Dean) (國立新加坡大學中文系教授兼系主任)
主持人: 林瑋嬪教授(國立臺灣大學人類系系主任兼文學院副院長)
時間: 2015 年 10 月 12 日(一)下午 2:30
地點: 國立臺灣大學文學院會議室
撰寫人: 施昱丞(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博士生)
 
丁荷生教授演講「新加坡華人廟宇網絡的復興:以章芳琳 (1841-1892) 為例 (The Resurgence of the Chinese Temple Network in Singapore: the role of Cheang Hong Lim (1841-1892)」紀要
 

  這場演講是「臺大哈佛燕京學術叢書」合作出版系列演講的第一場,很榮幸邀請到新加坡大學中文系丁荷生 (Kenneth Dean) 教授分享有關新加坡華人廟宇的研究。丁教授是華人民間宗教研究的專家,長期耕耘於華人民間信仰(尤其是道教)與通俗文化的研究,曾與廈門大學歷史系鄭振滿教授合作考察福建泉州府的廟宇碑刻,並拍攝福建民間信仰紀錄片《Bored in Heaven》,成果相當豐碩。在本次演講中,丁教授一方面提出他近來關於華人社會「宗教地圖」的研究構想;同時也分享許多文獻,講述新加坡地區環繞章芳琳 (1825-1892) 的社群網絡。

  演講開頭,丁教授首先分享求學的淵源。他自言受劉若愚 (James J. Y. Liu) 教授啟發,開始研究中國文學;後來則在施舟人 (Kristofer Schipper) 教授指導之下,決定轉向研究道教。由於施教授的安排,丁教授得以與陳榮昇道士合作,開始在臺南進行道教的田野調查。丁教授認為,臺南因為保留較完整的道教科儀、乩童、劇團、進香團等,加上許多不同層級、類型的廟宇都還有道士的活動,可說是研究道教與庶民文化相當理想的田野點。從臺南的案例出發,不僅能觀察道士在官方祀典中的位置;更能從每個廟宇的分香網絡中,看到道教的多元性,及其與閩南文化千絲萬縷的關係。

  相較於臺南,福建的道教則呈現不同的面貌。丁教授指出,福建地區的道教派別紛繁,生態相當多元。文革以降,當地有不少改革道教的行動,其科儀也產生變遷。有趣的是,不同的教派會舉行共同的儀式,他們各自遵奉的神仙都會一起參加。換言之,福建當地其實已經出現「儀式聯盟」的組織。這引導出幾個值得思考的課題:儀式所造成的虛擬空間,如何在不同世代之間再現?在研究上,該如何界定道教在民間所激發的「生命感受」,及其對群體凝聚的作用?

  在方法上,丁教授強調民間文獻的重要性。他列舉華南學派相關的研究,認為研究者必須在田野現場中解讀碑刻、科儀書、族譜等文獻,才能還原這些文獻產生的社會條件。事實上,包括宗教科儀在內的許多民間文獻,都只有很小規模的發行量,並且只在私人管道流通,必須透過特定的勢力關係才能獲取。就這點而言,文獻本身就足以體現地方社會的權力結構。以丁教授的經驗來看,他認為很多地方廟宇其實是第二層的地方政府。與此同時,宗教信仰的競合,也反映地方社會聚散與變遷的過程。

  整合以上討論,丁教授提出「宗教地圖」的研究構想,將不同的宗教現象與人群分布疊合到 GIS 地圖上。一方面,他注意到民間信仰的分布差異。例如在福建東北地區,幾乎發展出一個「神童村」,儒家文化在當地近乎無蹤;至於三一教的分布密度,大概是每三個村子就有一座廟,但有三一教廟宇的村落,通常都只講自己的方言,以閩南、閩北話無法溝通。另一方面,廟宇具有特定的社會功能,其分布往往也與周圍衛星村鎮的開墾、水利設施營建有關。就這點而言,宗教地圖也很可能具有「械鬥地圖」的意義,反映地方人群的邊界。更為重要的是,所謂宗教地圖,在其構想中並不僅限於中國東南一隅。19 世紀以降,伴隨福廣地區大量的人口外移,福建地區的三一教等宗教信仰,也擴張到東南亞地區。這些外移地區,很快就形成諸多華人移民社群。如果將福建莆田平原宗族、廟宇與士大夫分布的地圖,連接上東南亞地區的分布狀況,兩相比較之下,將能進一步掌握近代以來華人社群變遷的軌跡。

  在上述研究構想之下,當能進一步理解丁教授此次講題的意義。18 世紀以降,中國東南沿海的移民潮逐漸加溫,也反映在「宗教地圖」上。丁教授對此舉證歷歷,例如 18 世紀已有不少閩南人前往爪哇;越南有 1854 年會安鄭吳氏的墓碑,也證實當時福廣人群往安南的移動。到了 20 世紀,泰國北部也出現許多新的華人廟宇。除此之外,許多東南地區的保生大帝廟,也都有往海外尋求祖廟的現象。此類廟宇多半都是商人蓋的,與會館關係匪淺,這或許也說明移民的社會屬性。從這類現象可以看出,在僑鄉空間所帶動的商業網絡之中,文化與宗教經驗也產生更多的互動與嘗試,最後構成東南亞地區跨國的宗教網絡。

  在東南亞的跨國宗教網絡中,丁教授目前關注的是新加坡,而他用以說明的例子,則是新加坡閩南人的領袖,被稱為「福建祭酒」的鴉片大亨章芳琳。章係跟隨父親一同來到新加坡,其父與潮州人共同建立當地的鴉片企業,並將一半的獲益交給英國殖民政府。章芳琳繼承父業之後,與其內部團隊有所矛盾;不過他隨後於 1870-80 年代與潮州人合作,持續擴大鴉片產業。後來,英國政府對章有所忌憚,決定打壓其鴉片生意。殖民當局不僅限制鴉片貿易,並開始在新加坡興蓋監獄,正式將黑社會非法化。章芳琳只好走私原料到外島,再將成品運回新加坡販售。此舉很快便遭當局窺破,章的事業因而每況愈下。

  章芳琳不僅締造轟動一時的鴉片帝國,也是新加坡在地華人廟宇的幕後推手。他在當地重建許多廟宇,並且興建學校。這些廟宇有部分存留到今日,其中都還存有章芳琳的神主牌。其中,新加坡當地也有廟宇分化的情形。像是天福宮、恆山亭義莊等,都是潮州人的廟;至於清元真君廟、金蘭廟等廟宇,則可能代表閩南的黑社會勢力。清元真君廟也存在於章芳琳的老家,從其中所設立的「條規」,可知來往廟宇的多為四處流動的人口;而金蘭廟也有石牌,勸告這些兄弟不可違反英國法律,以免被捕。從這些廟宇的規模與條規,都可以看出 19 到 20 世紀新加坡的貿易網絡與社會關係。

  值得注意的是,在章芳琳死後,這些原先作為社會共同體單元的廟宇,其社會組織與經濟集散地等功能被逐一拆解。政府甚至為了減少管理成本,將這些民間宗教的廟宇外包給和尚經營。其結果是,原本由廟宇負擔的社會功能,轉移到同鄉會。另外,會館作為另一華人社會的單元,直到現在仍是新加坡人登記婚喪的地點。但會館制度也在 19 世紀逐漸崩潰,其原因則是政府想直接介入鴉片市場。會館與廟宇的變遷,起因都是政府對社會的干涉;後來僑鄉成為重要的革命資金來源,新加坡等地捲入民族建國的風潮中。這些都在在宣示,新加坡地區的廟宇系統進入了新的時代。

  演講結束之後,現場提問相當踴躍。臺灣大學歷史系教授周伯勘好奇,19 世紀馬來西亞與新加坡的碩儒林文慶便在當地創立孔教會,章芳琳這類商人與移民如何看待儒家與儒教?丁教授回應,商人在東南亞比士大夫有更大的影響力,而且商人普遍對孔子不感興趣。在今日,當地不少廟宇都列祀孔子,百姓則來此祈求考入大學。

  臺灣大學歷史系助理教授羅士傑則注意到新加坡廟宇經營權的轉移。他將此一課題延伸至 20 世紀後期新加坡出現的「聯合宮」現象,認為廟宇背後呈現出當地社群的變遷與延續。丁教授肯定羅教授的觀察,並進一步補充,聯合宮是五○年代新加坡大規模改建,拆除許多民眾的住宅與廟宇之後,居民嘗試保存傳統的結果。在聯合宮中,可以看到各種不同宗教、文化、民間信仰共處一室,相互涵化的創造性發展。聯合宮也可能產生矛盾,例如 19 世紀發源自江西的「新孔教」,其教義要求殺牲獻祭;但這在新加坡是非法的行為,因此其信徒只能暗中獻祭,結果引起使用同一空間其他宗教信徒的不滿。甚至也有伊斯蘭信徒與其他信徒一起祭拜神明偶像的案例。由此觀之,新加坡的信仰社群相當分化,不像臺灣道教呈現出高度的體系整合;然而正也因此,每一廟宇、每種信仰都保留很大的彈性與創造空間,民眾從中可以玩出多種花樣。

  緊接著羅教授,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助研究員李仁淵也發言。他回應丁教授對移民社群的觀察,認為東南亞提供福、廣人群其他的選擇。華僑移居的地點,實際上成為各地海外華人的交會點,就此而言,或許可以從「海外華人社群」的觀點,重新思考華僑研究的可能性。丁教授對此大表讚許,並主張從不同群體的社會組織,例如各地的會館、同鄉會、宗親會等,重新搜索東南亞華人跌宕繁複的網絡。在馬來西亞與印尼,人們往往涉入多重的社會組織,有時一個人甚至可以同時參加 40 個團體。這些人可說是將社群組織轉化為強大的「連結資本」,這與他們的商業發展息息相關。

  主持人臺灣大學人類系主任林瑋嬪教授,則注意到東南亞地區廟宇連結的特色。她指出,臺灣、福建與廣東,所謂 temple network 是建立在某一主神之上;但是新加坡與東南亞的廟宇,則是以橫向的方式產生連結。以各種方式產生連結的人群,是如何建立出共通的新神?創造新的文化連結?丁教授引用施堅雅 (G. William Skinner) 的想法,認為東南亞本身就是文化與宗教的實驗場,各種宗教與文化都彼此交疊而產生新的發展。除了漢人之外,馬來人與菲律賓文化也持續相互滲透,而且為了避免宗教與組織倒閉,很多家庭都同時參與至少三個以上的宗教組織。當地也有很多廟宇是混雜的,甚至將印度教、伊斯蘭教的元素並置。總結而言,東南亞為國際化、跨越國界與地域的宗教生態提供舞臺,從而也創造出新的社會關係。

將本篇文章推薦到 推薦到Facebook 推薦到Plurk 推薦到Twi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