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雅貞教授演講「皇清文化霸權的建構:戰勳圖像與清朝的帝國武功」紀要

 
講題: 皇清文化霸權的建構:戰勳圖像與清朝的帝國武功
主講人: 馬雅貞教授(國立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副教授)
主持人: 巫仁恕 教授(中研院近史所研究員兼副所長)
時間: 2014 年 11 月 4日(二)下午 3:00 至 5:00
地點: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大樓一樓會議室
撰寫人: 吳景傑(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博士生)
 
馬雅貞教授演講「皇清文化霸權的建構:戰勳圖像與清朝的帝國武功」紀要
 

  馬雅貞教授為美國史丹佛大學藝術與藝術史系博士,現任國立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副教授,研究專長為明清江南城市文化、宮廷藝術與圖像史,近年來對於明清時期戰爭與圖像的關係著力甚深。本次演講內容摘自即將完成的書稿,總括為「戰勳圖像與宦蹟圖簡史」、「皇清文化霸權」、「乾隆對戰勳圖像的轉換與帝國武功」等三部分,討論滿清帝王透過戰勳圖建構皇清文化霸權的過程。

  學界普遍認為清朝提倡滿洲尚武文化,但滿清尚武文化並非一成不變。例如乾隆朝除了延續康熙朝的戰碑、方略、戰爭儀式外,還發展戰勳圖像。若追溯中國戰勳圖像的歷史,會發現其源乃明代官員視覺文化之一環。從明人文集中可以看到不少繪製為官經歷的宦蹟圖記錄,而戰勳做為宦蹟的一環,也成為宦蹟圖的題材之一。官員視覺文化流行的範圍不限於官員圈或中國境內,十七世紀的李朝乃至崛起中的滿洲也受到影響,皇太極纂修的《太祖實錄圖》正可放在明代中期之後個人戰勳圖流行的脈絡來理解。

  但若對照《太祖實錄圖》對努爾哈赤神武形象的塑造,康熙帝顯然無意凸顯個人的戰勳;康熙宮廷既未繪製戰勳圖像,〈御製親征朔漠紀略〉中刻畫的也是康熙親征朔漠過程的勞頓,而非其個人武功。相對的,康熙透過新創方略、戰碑和軍禮等,將武勳提升到帝國的層次。乾隆初期紀念平定金川之戰的方式大體上承襲此一精神,但到了《平定準噶爾回部得勝圖》則打破了戰爭圖像與個人武勳的連結,發展出新類型的戰勳圖像與相關的武勳展示文化。

  乾隆開始繪製戰勳圖以後,康熙時期的個人戰勳圖也隨之隱沒,到晚清才又復甦;可見這種挾皇權氣勢製作的宮廷藝術,與原屬漢人菁英文化間的張力關係。清宮前所未見地積極收編漢人菁英視覺文化,例如康熙宮廷視董其昌畫風為正統畫派、康熙帝模仿董其昌書風並大量頒賜御書,以及盛清帝王製作《萬壽盛典圖》、《祭先農壇圖》等記錄其統治重要事件,都展現了清皇權對明清士大夫視覺文化的收編,成為文士不論心悅誠服與否都必須服膺的文化霸權 (cultural hegemony)。Antonio Gramsci 的文化霸權論及支配者如何贏得被支配者對既有社會秩序的認可、如何持續地創造其合法性以維持支配地位、被支配者又如何參與此支配合法化的共謀,以及支配者與被支配者的文化並非界線分明而是可穿透的概念等,可有效說明滿洲皇權如何挪用漢人菁英文化來建立其霸權。

  康熙朝以來對漢人精英文化的收編主要集中「文」的面向,要到乾隆朝平定新疆才逐步完成「武」向度的轉化,尤其乾隆時期製作的《平定準噶爾回部得勝圖》銅版畫更是展現了帝國武功。此圖以折衷西洋技法「摹寫畢肖」的風格,整合多元的戰爭母題,將之按時間順序配置於畫面的前、中、後景,並以簡明的幾何原則構圖,形塑出「鴻猷顯鑠,震耀耳目,為千古臚陳戰功者所未有」的恢弘戰圖。這般「事以圖詳,軍容森列」的戰爭形象,與明代個人戰勳圖以傳統繪法營造騷亂動勢,但無法呈現戰況細節的作法大異其趣。乾隆特意以明晰的銅版細緻線條與明暗陰影,調整西洋透視法,建構出特殊的武功形象。

  雖然《太祖實錄圖》和《平定準噶爾回部得勝圖》的繪法風格迥異,但是兩者展現多元的戰爭母題,以及強調軍事紀律和敵我對比的敘事表現來說,卻相當一致,而與明代紀念個別文官督導激戰的個人戰勳圖很不相同。兩者都以明確的戰爭場面,呈現清楚的軍事紀律和敵我對比,以建構國家王師的威武形象;乾隆對戰圖的高度重視與劃一表現作戰的方式,不僅樹立了帝國武勳的清晰形象,可能還有上溯滿清開國武功的意義。

  乾隆承繼康熙為收編漢人士大夫視覺文化所建立的皇清文化霸權,可以說相當成功地樹立起統治威權。除了臣僚奏謝摺中的罐頭掌聲外,都未見其他文士的回應或評論。畢竟當皇帝大舉以圖像傳播君王事蹟與帝國武功的時候,應該鮮有官員的宦蹟或戰勳,得以或敢與皇帝的帝國大業相比擬。莫怪乎原來廣泛流行的官員視覺文化逐漸銷聲匿跡,直到晚清才復興。這樣的現象,與王汎森最近以「權力的毛細管作用」來比擬清代文字獄所造成的士人自我壓抑、以及禁書在晚清重新出現的狀況十分類似,應該都是文士面對浩大皇權而選擇默然迴避、但當皇權力量降低時則又復出的結果。

  問題與討論的發言主要圍繞在幾個議題:從明代的宦蹟圖到清宮藝術的戰圖之間是否有接續關係?乾隆繪製戰圖以宣揚武功的效應,以 Gramsci 的文化霸權理論來討論是否適用?馬教授認為,《太祖實錄圖》描繪努爾哈赤一生功績,其中特別強調戰勳的主題,可以說就是繼承明代宦蹟圖。演講雖然以康熙與乾隆對士人文化的收編為主,但是雍正並未缺席,其《祭先農壇圖》或仿效明代士人的變裝像,都可見對士人文化的挪用與轉化。乾隆的戰圖並非只藏於紫光閣之中,而是大量複製後發至行宮、寺院、官員甚至江南的藏書家。然而除了官員的奏謝摺外,卻不見文人或官員對皇帝頒下戰圖的回應,個人宦蹟圖與戰勳圖也幾乎銷聲匿跡,只能從蛛絲馬跡來推論此現象的存在。此外,馬教授認為,雖然 Gramsci 的文化霸權理論是針對現代資本主義社會,但概念上容或仍具參考性;從這個理論視角之外,可以再從更多其他文化現象,觀察皇清文化霸權的存在。

將本篇文章推薦到 推薦到Facebook 推薦到Plurk 推薦到Twi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