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動委員會 88年度專題計畫

  • 「物質文化,日常生活與中國」讀書會
    召集人:
    內容介紹:
    物質研究(The Study of Material Culture)起源甚早,1870年代美國的人類學與考古學界即以此為名,研究美國印地安人的文化。而歷史學和社會科學界從事這方面文化分析的研究則是較近的事情。1970年代中期以後物質文化的研究蓬勃發展,歷史學方面的已從藝術史擴大到社會史的研究,且各種不同的學科也加入了研究的行列,如考古學、人類學到文化地理學、民俗學等學科的加入,使得研究的範圍更為廣泛。也因此各學科間對「物質文化」的定義頗為分歧,但是大家的共同點是要探討物質與人類行為之間的互動,即人類製作的「物」其背後的文化意涵。實則人類的歷史過程中,生活周遭的物質現象,是呈現人類文化特性的重要管道。透過對物質現象的觀察與探討,不但可以了解人類文明科技發展的歷程,還能更加深對各類文明意涵的了解。當今歐美學界在研究「物質文化」方面,利用物質史料與文獻史料相結合,帶來許多新的理論突破與修正,如對現代化、機械化、城市化、消費主義與大眾文化等諸理論與課題。尤其是近年來對西方資本主義的興起與全球化的探討,漸漸走向物質文明與消費文化的研究趨勢,成為西方歷史學與文化人類學的重要課題。

    反觀中國史的研究方面,過去從事物質文化研究者多是從藝術史的角度出發,對食、衣、住、行、娛樂等其它多面相的研究則較缺乏。也正因為如此,過去歐美學界有關物質文化宏觀的著作中,在提到中國近代物質文化時,對中國的印象就相當模糊,較少深度的認識。因此本計畫乃希望從更寬廣的角度,企圖由生產與市場、飲膳、服飾、車馬交通、傢私建築與住宅、音樂與表演、書畫與器物等方面來探討中國在明清以來物質文化的發展。另外一方面在方法上希望跨越學科訓練的疆界,並結合物質材料與文獻素材來作探討。最終的目標是企圖建立歷史上中國日常生活之物質文化發展的特徵,期使能與世界學術潮流對話;並以自身的角度對當代西方物質文化的全球化潮流提出一種豐富的對話與相互的檢視。

    參與學者名單:

    熊秉真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柯嘉豪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林麗月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系)

    馮涵棣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衣若芬 (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

    邱澎生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巫仁恕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張哲嘉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王正華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余舜德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助)

    呂妙芬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馬孟晶 (史丹佛大學博士候選人)
  • 99年度 讀書會